紅網電 題: 『吉化』是否應該考慮搬遷?
哈爾濱市從23日凌晨開始停水,數百萬人頓時陷入水荒之中,外加地震謠傳,哈市的居民生活可謂雪上加霜。
作為事件關心者,自然要問:作為全國第七大城市,是什麼原因導致一夜之間停水,全城恐慌?哈爾濱市一開始說是管道檢修,最後正式公布的原因是『中石油吉化公司雙苯廠爆炸後可能造成松花江水體污染』。前是管道檢修,後是『可能污染』,難道這就是哈爾濱市大停水的全部原因?
令人玩味的是,哈爾濱市矛頭直指的吉林石化公司完全否認了這種指摘——吉林石化方面人士強調,爆炸產生的是二氧化碳和水,絕對不會污染到水源(見11月22日《第一財經日報》)。
其實只要看看現場爆炸的照片,看看那衝天而上滾滾黃煙,就可以知道吉林石化方面人士的解釋是難以自圓其說的,二氧化碳和水能形成滾滾黃煙嗎?即使那些爆炸物在正常狀態下可以完全燃燒成二氧化碳和水,在急劇爆炸狀態下也不可能完全燃燒,化學品爆炸不對環境造成污染是不可能的,這應該是常識。如果情況真如這位人士所言,那麼當爆炸發生之後,你們又何須采取一系列的緊急措施,包括迅速封堵了事故污染物排放口,並將廠區內事故產生的污水引入廠內污水處理廠進行處理,切斷了污染源;加大了松花江上游的豐滿水電站的放流量,盡快稀釋污染物……(見11月23日新華網)
吉林市市委宣傳處一位人士更是表示,由於哈爾濱處於松花江下游,哈爾濱多年來一直抓住水指標的問題,作水污染的文章。這位人士的話是否可以理解為:哈爾濱市此次的停水是一場抓住時機的『苦肉計』,是向吉林方面施壓的表演呢?
下游與上游的歷史瓜葛局外人無法得知,不過,我相信哈爾濱市政府的恐怕也不至於『黔驢技窮』到了用數百萬人的斷飲的代價來要挾上游吧?
日前,國家環保總局也介入事件當中,在他們得出最終結論之前,我們無法對吉林與哈爾濱雙方的說法作出判斷。但是,這不妨讓我們思考這樣一個問題:像中石油吉化公司這樣一個大型的化學工業基地,就坐落在兩省人民命脈的松花江上游,是否妥當?
據有關資料表明,坐落在吉林市松花江北的吉化公司,是國家在『一五』期間即上世紀50年代中期建設的全國第一個大型化學工業基地。誰都知道,化工企業是污染大戶。不管這個公司當時的選址有多科學,經過多少的科技改造,現在有多先進,建在兩省人民共用的飲用水源上始終是一種潛在的威脅。作為一個負責任的國有公司,不能只強調經濟利益而置人民的安危於不顧;同樣,公司所在的地方政府,也不能因為地方利益而罔顧下游人民的健康與痛苦。
『全國一盤棋』曾經是我們的優良傳統,這個傳統市場經濟時代需要,市場經濟時代也同樣需要,別真的讓下游數百萬人民沒水喝的悲劇來『逼宮』的事件真實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