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 索
人民日報:黑龍江科技助推寒地稻作新跨越
2005-11-24 07:45:44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作者:汪波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11月24日電 哈爾濱道外區松蒲鎮東明村的水稻種植大戶吳興文今年又迎來了大豐收。站在路邊,吳興文指著自家承包的110畝稻田說:『我種的是「哈99—774」新稻種,今年畝產達到700公斤,打了70多噸糧,純收入有七八萬元。』

  農民棄舊耕學新法

  據人民日報報道,今年45歲的吳興文,家住黑龍江綏化市利民鎮利民村,一直種水稻。2002年,他舉家來到東明村,承包了這片水稻田。說起用良種新法種水稻,他感慨頗多:『以前種水稻靠的是老傳統和老方法,總以為「水稻水稻,水多就能得稻」。其實這些都是錯誤的,水稻成長期間,不能總是灌水,要有幾次曬田時間,這樣纔能長得好。』

  越來越多的黑龍江農民看到了科學種田的力量,紛紛棄舊耕學新法。通河是全省有名的水稻主產縣,縣農委主任劉志文介紹說,盡管今年前期的低溫不利於水稻生長,但由於及時采取了綜合科技措施,全縣水稻總產量還是創下歷史新高,達到3.15億公斤,平均畝產450公斤,比去年增加50公斤。

  黑龍江省農委副主任王兆斌說,農民對農業科技認識的提高,使全省推廣農業新品種、新技術格外順利,農業生產出現了三大顯著變化:標准化作業面積明顯提高,出現大型機械耕種熱潮,先進適用技術廣受推崇。全省水稻機械插秧及拋秧面積已佔水稻播種面積的58%。

  良種選育推廣是基礎

  黑龍江屬高緯度寒地稻作區,水稻種植面積從新中國成立初期的250萬畝發展到今年的2700多萬畝,平均畝產也由不到80公斤發展到1996年的300公斤,再到今年的433公斤。『高產優質水稻新品種的選育和推廣是黑龍江水稻大發展的基礎。』黑龍江省農科院水稻研究所研究員潘國君介紹說。今年全省水稻總產量約118億公斤,畝產最高達到750公斤。

  不久前剛剛通過國家驗收的『龍粳14號』超級稻,是黑龍江省農科院針對水稻在寒地生長的特性研發的新品種,測產結果顯示平均畝產達710公斤,填補了黑龍江在超級稻品種上的空白。

  多年來,黑龍江先後組織開展了常規、花培、胚培、穗培、外源總DNA導入、太空技術等綜合技術育種,形成了較為完善的育種體系,先後選育審定適應全省不同發展階段和栽培水平的100多個水稻品種。如『合江一號』,累計推廣面積超過200萬公頃,創效益40多億元。全省生產了幾十個優質水稻新品種(系),有的品種的優良食味特性和品質綜合指標達到國外優質品種的標准。

  目前,黑龍江已建成多個水稻原種和育種基地,帶動建設了一批商品率較高的優質米基地。有專家預測,如把超級稻技術推廣開來,全省每年將增加500萬噸的產量,農民可增收75億元。

  先進栽培技術普及率90%以上

  要保障寒地水稻的穩產高產,必須解決其『生育期短、熱量資源差、返青期長』等難題。黑龍江省農科院深入研究了優質水稻的超高產栽培技術,先後制定了北方寒地水稻超高產配套栽培技術、旱育稀植技術、水稻優質高產栽培技術標准及操作規程,加大了超高產、優質水稻品種的種植和推廣力度,解決了過去直播、水育苗等粗放栽培、廣種薄收的問題。

  黑龍江墾區的水稻種植面積現已達到1100萬畝,佔墾區播種面積的1/3;總產57.5億公斤,佔墾區糧食總產的56%。

  墾區的同志介紹說,為促使水稻生產上到一個新的水平,墾區在總結推廣旱育稀植經驗的基礎上,吸收先進科研成果,綜合組裝形成旱育稀植『三化』栽培技術,即旱育秧苗規范化、旱育壯苗模式化、本田管理葉齡指標計劃化,使傳統的種、管、收流程式栽培技術,發展成為按葉齡診斷、預測、調控的栽培技術新體系。

  截至目前,黑龍江墾區累計推廣旱育稀植『三化』栽培技術面積1700多萬畝,平均每畝增產40公斤以上,累計增產稻谷6.8億公斤,增加效益10.2億元。水稻旱育稀植、超稀植等先進栽培技術在黑龍江省的普及率已達90%以上。

  農民心聲

  哈爾濱市道外區松蒲鎮東明村水稻種植大戶吳興文———

  我家一直是種水稻的。用老傳統老方法種了幾十年,產量低又賣不出價。用好種子好方法種水稻,也就這幾年的光景,可你看看打的糧又多又好,還賣出以前想都不敢想的價,這科學種水稻的好處真叫人高興。我包地的這個村子裡,現在還有一些人在用老方法種水稻,收成比我差遠了。我想啊,總有一天,他們也會變的。

責任編輯:劉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