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哈爾濱11月28日電 一位古稀老人近日在哈爾濱市的一家三級甲等醫院住院期間,用550萬元(包括住院費及其家屬按照醫生吩咐從國外購買藥品用於治療的費用)『買』來中國目前『最昂貴的死亡』。此事一經媒體披露,立即在社會上引發強烈『地震』。有關人士認為,這一天價醫藥費事件再次揭開了我國醫療界的四大『傷疤』。
醫生開大處方心狠手辣
這位古稀老人在醫院繳納的收費賬單顯示,他最多一天輸血94次、還有一天注射鹽水106瓶。
『醫生出手如此之狠,說明他們開大處方習以為常,根本不覺得這樣做有違醫德!』北京市民張先生感嘆道。
心外科專家、水利部總醫院原副院長馬育光對此評價說:『作為同行,我們覺得也很驚訝。』『我覺得這創造了中國之最。』
『看病貴』刺痛著老百姓們越來越脆弱的神經。今年審計署審計長李金華發表的審計報告再次令人觸目驚心:2003年至2004年,衛生部所屬10家醫院違規向患者多收費1127萬元。衛生部公布的第三次全國衛生服務調查數據同時表明:在城鎮,約有48.9%的居民有病不就醫,29.6%的患者應該住院而不住院;而『脫貧三五年,一病回從前』則成為廣大農民兄弟醫療現狀的真實寫照。
重復檢查使患者雪上加霜
這位古稀老人的收費賬單還顯示,在住進醫院心外科重癥監護室的兩個多月裡,僅血糖一項就化驗了563次(不排除錯誤登記或虛假填報),平均每天將近9次。化驗密度之大,讓老人的主治醫生都感到困惑。
設備越先進,收費越高,利潤相應越大,從而導致醫生非理性開單檢查,患者『不該查的查了,應該簡單查的復雜化了』。
統計表明,目前我國大型醫療設備使用頻繁,但多數是在做『無用功』。經檢查發現病癥的只佔檢查人數的30%,遠遠低於衛生部要求的陽性率達60%的標准。也就是說,至少有一半的患者做了不應該做的高價檢查。
信息不對稱逼出『自衛型患者』
由於缺乏足夠的醫學知識,患者通常處於弱勢地位,需要做哪些檢查以及用什麼藥,都由醫生決定,患者只能無條件服從。與此同時,人們有病都喜歡往大醫院擠,造成大醫院人滿為患。
一旦有人堅持維護自己的知情權,其後果『不堪設想』。天價醫藥費事件中的患者家屬就是考慮到老人的性命掌握在醫生手中而不敢索要收費賬單的。
俗話說『久病成醫』。在全國一些地方,不幸的就醫遭遇已經逼出了『自衛型患者』,他們或熟讀醫書或親自記錄診療過程,以防萬一。
醫療監管還在『自己監督自己』
在哈爾濱天價醫藥費事件中,如果不是主治醫生出於害怕『背黑鍋』而站出來向媒體舉報,此事可能會永遠地被塵封起來。現實生活裡,又有多少類似患者已經或正在或將要被醫院無情地『宰割』呢?又有多少醫患糾紛被媒體披露出來從而引發社會輿論的公正『審判』呢?
患者的醫療安全該由誰來負責?醫院的醫療行為該由誰來監管?從哈爾濱天價醫藥費事件中,人們不難看出:對於部分醫院醫療行為的監管仍然存在真空狀態。
有關人士認為:『從監管層面來看,現有機制是「頭痛醫腳」。若把衛生行政部門看成「爺爺」,則「爺爺」懷裡摟抱著醫院這一自己的「親生兒子」;若把醫院看成是「老娘」,那麼,她肚子裡懷著紀檢監察的「嬰兒」,一根「臍帶」牢牢牽著雙方。』事實也印證了這句話。哈爾濱市的這家三級甲等醫院自己組織的調查組對天價醫藥費事件的調查結論是:『(對於該患者)醫院不是多收了,而是少收了。』
對此,北京市某醫院的一名不願透露姓名的醫生懮慮地表示,如果不對現有的『以藥養醫』『自己監督自己』等醫療體制弊端動真格的,天價醫藥費事件將會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