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政務·政策  >  政務
搜 索
坦誠政府贏得信賴 凝聚民心眾志成城科學果敢奠定勝局
2005-11-29 08:59:28 來源:東北網-哈爾濱日報  作者:金鑫 王履臻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11月29日電 題:坦誠政府贏得信賴凝聚民心眾志成城科學果敢奠定勝局

  2005年11月21日,一條長達135公裡的污染帶,正一步步逼向一座近400萬城區人口的北方特大城市———哈爾濱。

  危機,突如其來;考驗,空前嚴峻。哈爾濱,這座英雄的城市正面臨著史無前例的巨大挑戰。

  挑戰面前,各級黨委和政府沈著應對,科學應對,有序應對,帶領全市人民打響了一場艱苦卓絕的供水保衛戰!

  6天後,百姓家乾涸了91個小時的水龍頭再度滿溢清流,哈爾濱人民以自己的堅忍和不屈向世人宣告:這一仗,我們贏了!

  果敢決策

  政府坦陳實情百姓從容鎮定

  全市大停水,足以使任何一座城市的脈搏停止跳動!

  災害危逼下的哈爾濱,成了全國乃至全世界關注的焦點,所有的人都為哈爾濱捏著一把汗。然而,當人們再度通過媒體看到哈爾濱時,視野中卻沒有出現一絲恐慌和混亂:市場供應充足,治安平靜有序,市民心態從容,街市太平依舊……

  這一切,都源於政府果敢地公開信息。

  『讓百姓知情,保百姓安全,讓百姓放心!』當11月21日獲悉松花江水體近期可能受到上游來水污染後,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的第一反應是把真實的信息告訴給百姓。『知情纔能理解,理解纔能萬眾一心、共度難關』,省委書記宋法棠的話,擲地有聲。『人民纔是哈爾濱度過難關的堅強後盾』,這是市委書記杜宇新的堅定信念。在決策前夕的省、市委常委會議和省、市政府的辦公會議上,這是與會者一致的共識。

  於是,出現了這座城市歷史上處理公共危機事件中從未有過的做法:發布了沒有遮掩、句句實情的公告。

  為最大限度保證百姓的知情權,自11月21日到11月23日,市政府連續發布4則公告,告知廣大群眾即將到來的危機,告知百姓停水的原因,指導百姓充分儲水,應對困難。這些公告通過報紙、電視、電臺、網絡快速傳播到城市的每個角落。

  與此同時,政府的最基層組織———街道辦事處在以最快的速度將可靠消息送進百姓的家中。從11月21日下午貼出第一張告示開始,到11月27日18時全市恢復供水,居民樓的單元門上整整貼出10張告示。除了政府的正式公告,何時停水,何時來水,停水期間到哪裡去接水,恢復供水後能不能立即飲用,何時纔能恢復正常……種種權威發布的最新消息也都在第一時間登上了這面最貼近生活的宣傳板。

  謠言止於公開,猜疑止於真相。公開信息,讓老百姓看到了一個自信的政府、一個從容的政府、一個值得信賴的政府。這本身,就是比承諾更有分量的『定心丸』。

  政府對百姓知情權的尊重,換來的是市民的充分理解,是萬眾一心的力量凝聚。於是,沒有了懷疑,沒有了猜測,一切盡在全市人民的掌控之中。

  面對外埠記者關於『搶購風潮』的提問,家住遼河小區的張鳳芝大娘自信地說:『我們是按照政府通知,在得知事情真相的前提下積極儲水自救的。這跟盲目聽信謠言,大幫哄的搶購完全是兩回事。』

  哈爾濱師范大學教師王曉明則坦言:『在事件發生之初,政府已用實情、實話向百姓表明了態度。這樣的政府,市民沒有理由不跟它站在一起!』

  透明決策

  政府一舉一動市民一清二楚

  讓百姓知情,穩定了民心;把每一步決策告知市民,堅定了市民戰勝危難的信心。

  當污染帶進入哈爾濱流域之際,政府通過全方位的新聞平臺不斷刷新信息,正式停水時間也幾度更改。

  11月23日中午,剛過了半天停水生活的哈爾濱市民,又從家中的自來水管中,接出了汩汩清流。經省、市環保局監測,松花江上游污染帶前鋒將於11月24日5時左右到達哈爾濱市取水口,哈爾濱市取水區域水質尚未受污染。為了讓每個家庭都能儲備足夠的生活用水,市政府再發公告,將停水時間延後。就這樣,停水時間一延再延,累計延長供水時間達20多小時,直到省、市環保監測部門在四方臺取水口上游4公裡斷面監測出污染帶前鋒時,纔於23日23時斷然關閉取水口。

  政府將供水堅持到最後一刻,市民將儲水接到最後一滴,全市95%的家庭儲備了可用4天到5天的用水。

  一再更改的停水時間,沒有引起百姓的怨言,反而增強了百姓的信心。因為他們理解,面對許多不可預知因素,政府這樣做是為了把停水給生活的影響降到最低。

  為了更有效更及時地向市民發布權威信息,政府向新聞媒體敞開了大門。

  23日的省長辦公會,是一次特殊的辦公會。它的特殊,不僅在於要拍板決定用活性炭技術對水廠進行改造的方案,還在於參加會議的除7位相關省長和治水專家外,還有各大媒體的新聞記者。眾多媒體直擊政府決策全過程,這在以往並不多見。自此,治污期間省、市政府召開的每一次決策會議,都向媒體敞開了大門。

  政府向媒體敞開大門,就意味著給市民一雙查看政府執政的眼睛。

  為了把信息更有效地傳遞給百姓,政府又推出新聞發布例會制。從24日開始,每天下午4時在哈爾濱廣播電視局直播中心向國內外記者發布水質監測的第一手數據。於是,走在街上,你會聽到普通百姓互相親切地告知:『沒事了,監測指數不超標了,污染帶已經流出城區了!』

  政府給媒體充分的信任,媒體使出全力擔起傳遞權威信息的重任。為了將最新的信息傳遞給市民,《哈爾濱日報》的清樣時間延遲到凌晨4時,整整遲了4個小時;省、市電視臺打破慣例,實行整點播報制和重大新聞隨到隨播制;移動、聯通、網通,數以萬計的手機短信向用戶發布;東北網、哈爾濱信息港、哈報新聞網,水情信息以第一時間滾動播出。

  通過媒體,從技術人員采集水樣,到水廠全面改造過濾技術,再到水廠再次取水生產……沒有一個新聞關注不到的角落,沒有一個百姓了解不到的環節。

  通過媒體,政府與百姓形成了互動:從省長張左己『第一口水我先喝』的表態,到市委書記杜宇新『市民沈著心態堅定了我們信心』的感慨,到市長石忠信『政府決不食言,4天後保證供水』的承諾……透明機制下,百姓看到了一個負責任的政府,對政府戰勝水危機的信任更加堅定!

  省社會科學院學者王偉動容地告訴記者:在這場水危機面前,哈爾濱360萬民眾看到的是一個視人民利益高於一切的政府,一個『敢於承擔責任』的政府。政府用執政為民的行動打動了民眾,舉城民眾與政府站到了一起。有了這樣的人心大凝聚,還有什麼困難戰勝不了?

  科學決策

  依靠專家攻關難題個個擊破

  作出停水的決定只要短短幾分鍾,但決策者面臨的壓力卻重逾千鈞。

  數百萬人口的大城市面臨嚴重的水源污染,在我國的城市歷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停水造成的損失隨時間累加將是一個天文數字。停不停、停多久,沒有先例可循,沒有經驗可考。在短短的幾天內作出如此重大的決策,時間之緊迫,考驗之嚴峻,責任之重大,可想而知;沒有果斷的態度,沒有強大的應變能力,極易決策失誤,造成後患。

  決策必須做出,決策必須科學。於是,政府做出了依靠專家力量,進行科技攻關,制定應對措施的決斷。

  22日晚,哈工大、哈工程大學、哈理工大學、黑大、哈師大、市環保局、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市供排水集團、市化工所,幾乎所有在哈的相關專家緊急召集在一起;11月23日,國家水利部10人專家組飛抵哈爾濱,緊急馳援哈爾濱技術攻關……

  於是,依據專家組提供的科學數據和意見,市政府一步步做出果敢、正確的決策:

  21日,全市停水;

  22日,延長供水時間;

  23日,協調上游尼爾基和豐滿水庫加大流量,加快污染帶下瀉速度;

  同日,確定以粉末活性炭及顆粒活性炭雙重消化方式去除硝基苯污染物;

  25日,活性炭吸附工藝生產性驗證運行試驗獲得成功;

  26日,開啟水閘,水廠再次投入生產運行;

  27日18時,在連續10小時水質保持穩定之後,哈爾濱提前5個小時向全市恢復供水。

  ……

  4天的停水危機,讓每一個哈爾濱人經歷了人生之中或許絕無僅有的經歷;再度奔湧的清澈甘泉,映出一個果敢、自信、民主、親民的政府形象。

責任編輯:朱丹鈺

【專題】團結一心 共渡難關——黑龍江從容應對水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