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哈爾濱11月29日電 10月12日,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扶貧病房主任張永利醫生像往常一樣走進病房。這一天,他要為肺心病患者孫麗霞復查和下醫囑。張永利說,扶貧病房的醫生們除了治病救人,還增加了一個會計師的角色。因為病人都是貧困的農民、城裡下崗職工和低保人群,所以要想方設法為病人算計著花錢。
張永利這一天的病人孫麗霞是依安縣依龍鎮豐林村村民。小時候患有胸骨畸形,前胸羅鍋非常突出,幾乎挺不起腰。一家人的生活全靠種地,根本沒有餘錢治病,所以一直咬牙挺著。幾年前孫麗霞患上了肺心病,生活雪上加霜。最近兩個月,孫麗霞病情加重,胸部腫脹得像個皮球,喘氣都困難,丈夫吳金龍東挪西借湊了2000元錢,帶妻子來哈爾濱看病。走了幾家大醫院,醫藥費至少需要五六千塊,他們沒敢住院。後來得知哈醫大二院有個扶貧病房,想不到交了2000元錢押金,就住進了醫院。孫麗霞喘息著說,在這裡住院,一天醫藥費大約二三十元錢,本來吸氧一小時要收費4元錢,這裡的醫護人員僅收她2元錢。
據粗略統計,8年來,哈醫大二院扶貧病房累計接待來自全省各地像孫麗霞這樣的貧困患者5萬餘人次,住院病人7000餘人次,按同級醫院收費標准,共為貧困患者『減負』近千萬元。作為一家公立大中型醫療機構,『花較少的錢,醫療服務並不打折』的理念,趟出了一條醫療扶貧的成功之路。
扶貧病房是『特區病房』節省30%—50%以上醫藥費
『傷風感冒,一頭肥豬跑掉。割條闌尾,一年到頭白忙。一人生病,全家回到解放前』。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接診的患者中有三分之一是來自農村和城鎮貧困地區的貧困患者,有的患者的家鄉就流傳著這樣幾句順口溜。
哈醫大二院院長張豈凡,是一名醫院管理者,在臨床一線工作了近30年。他對醫療扶貧有著深刻的認識。
張豈凡說,我們國家仍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還有相當一部分人,尤其是農民群眾處於低收入狀態,昂貴的醫療費用對他們無疑是難以承受的『天文數字』。我們省是農業大省,農民的身體健康直接關系到全省的經濟發展。因此,盡自己所能為貧困患者提供質量優、價格低的基本醫療服務,也是我們醫療服務的准則之一。另外,我們也清醒地認識到,如果長期封閉於大城市,很容易使醫院的發展進入誤區。現代醫院只有滿足不同層次患者的需求,纔能保持競爭活力向前發展。
1997年1月,哈醫大二院經過多方論證、反復考察,決定在醫院劃出一塊『特區』,投資改造一棟1500平方米的平房旅店,在全國率先創建了『扶貧門診』和『扶貧病房』。其以內科為主,兼顧外科,醫生都是在臨床一線摸爬滾打幾十年的老主任、老專家,護士也都是從專科病房抽調過來的護理能手。隨著貧困患者的增多,原來的病房不夠用了。哈醫大二院加大投資擴充病房。現在,原有的扶貧病房已搬進了醫院門診大樓裡,床位擴至近百張。至今扶貧門診共接待患者5萬餘人。
扶貧病房如何體現『特區』的風格呢?哈醫大二院規定:對扶貧病房給予特殊的傾斜政策,在確保不降低醫療水平的前提下,這裡的醫護人員一方面為病人的花費精打細算:對病人因病施治,酌情檢查,盡量縮短治療時間;用藥的原則堅持經濟、有效。同時減免病人的住院費、手術費、化驗費等;能做單項化驗,不做系列化驗;能做一般檢查,不做特殊檢查;用藥經濟、有效、實用,能用低價藥,不用高價藥,能用國產藥,不用進口藥。另一方面,抓醫療服務質量:門診和病房大夫常年由7名醫術精湛、醫德高尚的老專家專職從事此工作;病房值班醫生遇到拿不准的,邀請相關科室的專家協助會診或手術;相關科室的醫生則隨叫隨到,降低醫療費用等。比如床位費,一張病床一天只收12元,比專科病房低10元。這樣,與一般專科病房相比,扶貧病房可為病人節省至少30%% 50%%的醫藥費,從而使貧困患者用縣級醫院的醫療花費,享受省級醫院的技術和服務。
扶貧病房是『農家醫院』春節農閑時節病人最多
10月12日,記者走進哈醫大二院扶貧病房。發現這裡病房的條件並未因其收費低廉而簡陋。和普通病房一樣,環境整潔舒適,病室內都裝有空調,病床也都是能昇降的。但住在病房裡的病人沒有想象中的多,每一個病房中只有一兩位患者,顯得略有些冷清。
張永利告訴記者,這裡就像個小規模的『農家醫院』,因為所收治的患者80%%都來自全省各地的農村。每年春節前後都是病人最多的時候,因為那時是農閑時節,農民纔有時間進城看病,而現在正是農忙時節,所以病人比較少。
住在孫麗霞病室隔壁的李素英老人,是來自林甸縣四合鄉的農民。她激動地拉著記者的手說:『扶貧病房太為俺們農民著想啦!我得的是淋巴結核,昨天上午做的手術,再過一周就能出院了。來時家裡湊了五六千元,可今個兒聽大夫講,我的醫藥費最多也就2000元錢,真是不敢相信吶!』
在哈醫大二院扶貧病房,每天都在發生著感人的故事。不久前,家住肇源縣的15歲少年孫曉楠,來到張永利的辦公室,給他送來了一籃沈甸甸的禮物———100個自家醃制的咸鴨蛋。張永利推辭不過,從衣兜裡掏出100元錢硬是塞給了孫曉楠,算是『買』下了這籃咸鴨蛋。孫曉楠是張永利8年前接待的小患者,也是他付出最多心血幫助的患者。
那是1997年2月的一天早晨,張永利踏著積雪剛剛走進辦公室。一位看上去很蒼老的農民,衣衫襤褸地抱著一個六七歲大小的男孩推門而入,進來後就撲通一聲跪在地上哭著說:『救救我的孩子吧。我兒子被大米查粥燙傷,腿伸不開,已經休學一年多了,我實在拿不出錢給孩子治病。』這個孩子就是孫曉楠。張永利把他扶起來,馬上查看孩子的病情,並請來外科專家會診。醫生診斷孫曉楠為燙傷後右膝關節瘢痕攣縮,需做瘢痕切除和植皮手術。通常這種手術費用需要至少5000元左右,可這對父子倆當時身上只有300多元錢。
心酸不已的張永利迅速將這一情況向醫院領導做了匯報,院領導決定免除孫曉楠所有醫療費用。為了做好術前准備,讓孫曉楠加強營養,張永利倡議全科醫護人員為曉楠獻愛心,有衣服捐衣服,有錢捐錢。僅兩天時間,全科同志就捐了400多元,各種衣物數十件。手術這天,主刀專家、麻醉師及血庫的醫務人員通力合作,義務獻工。術後,在全科醫護人員的精心治療和護理下,孫曉楠很快就恢復了。當這個蹲著走路一年之久的孩子終於站起來之時,他不由得歡呼雀躍:『我長高了,我又能站著走路啦!』
孫曉楠出院時,醫院專門派了一輛救護車,派張永利主任帶領兩位護士將他們父子倆親自送回了家。臨別時,父子倆感激得熱淚奔湧,父親對孫曉南說:『這是你的恩人啊,快跪下磕頭!』
扶貧病房是『流動醫院』一張『特殊』的省地圖留下送醫下鄉足跡
扶貧病房還是一所流動醫院。用張豈凡院長的話說是,還有許許多多的貧困農民沒有錢,沒有辦法到省城來得到最好的醫療救治,那我們就要派最好的醫生下鄉去,到農村一線為他們診療。
近日,一支由哈醫大二院3位教授和2位博士組成的『專家義診團』奔赴克山縣,為那裡的數百位患者進行了義診。在義診現場,一名老病號王女士告訴記者,她患的是膽管結石,在附近幾個縣的醫院都沒治好,病情非常嚴重。本想去哈爾濱市的大醫院治病,但因為路途遙遠,怕有生命危險。正在猶豫不決之時,哈醫大二院的專家及時來到家門口義診,這真是讓她喜出望外。
『專家義診團』只是哈醫大二院10年來堅持送醫下鄉的一個縮影。早在1995年,醫大二院就制定了支農扶貧十年規劃,並確定了三年內醫療隊走遍全省的目標。在院長辦公室的牆上掛著一張『特殊』的黑龍江省地圖,上面插滿了小紅旗,每一面紅旗都標志著那裡已留下了醫院送醫下鄉的足跡,如今,他們的義診腳步已踏遍全省79個市縣。
哈醫大二院副院長王太和介紹說,醫院通過長期的送醫下鄉實踐意識到,要從根本上解決群眾看病難的問題,關鍵在於加強基層醫院建設、提高基層醫務人員技術水平,為基層醫療機構留下一支『不走的醫療隊』。如今,哈醫大二院的醫療扶貧已形成了包括專家下鄉義診、援建基層醫院建設、創建醫院『扶貧病房』等『立體化』工作體系。
觀點
合理配置醫療資源是根本
哈醫大二院院長張豈凡說,醫療扶貧是一項社會系統工程,僅靠一家醫院,力量畢竟有限。雖然我們做了很多努力和工作,但仍然是杯水車薪,院長辦公室經常有貧困患者闖入,辦公室門口經常有長跪不起的患者??
扶貧病房解決的只是少數患者的就醫難題,解決貧困群體看病難看病貴問題,關鍵是要解決醫療資源的配置問題,政府要起到主要角色。張豈凡建議,政府可以引導有條件的大型醫院在適當的農村和城鎮貧困地區設立『平民醫院』,扶貧醫院在民政部門的配合下,對周邊人群進行調查摸底,實行『扶貧醫療卡』制度,對革命傷殘軍人、特困戶、五保戶分別不同的收費標准收費。
張豈凡院長還倡議,設立一個完善的『貧困患者』福利彩票機制,社會保障、民政、醫保等政府部門聯合設立醫療扶貧專項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