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政務·政策  >  政務
搜 索
怎能拿謠言當賣點?
2005-11-29 09:43:27 來源:東北網-黑龍江日報  作者:陳寶林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哈爾濱11月29日電 題:怎能拿謠言當賣點?

  這些天裡,哈爾濱市在面臨嚴重水危機考驗的同時,關於地震的各種傳言也在大街小巷風行,折磨著幾百萬市民的神經。為了以正視聽,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多次發布公告,要求大家不信謠,不傳謠,使民心漸漸趨於穩定。然而在此期間,一些商家的舉動卻讓人遺憾。在一家房產公司新推出的一期新廣告上,就用大號的黑字赫然寫著兩個字:抗震!顯得分外刺眼。

  一個建築的性能特點有很多,為什麼單單突出了『抗震』?而且是在這樣一個敏感時期?其實,開發商如此過分強調抗震性,用意昭然。那就是:眼下『地震』這兩個字最能刺激社會的神經,最能捕捉百姓的眼球,因而起到加深印象、擴大影響、推銷自我的作用。

  以有關地震的不實傳言為賣點,從表面上看,這家企業做得似乎很聰明,達到了自己的意圖,算得上是一個不錯的策劃;不過,不知他們想過沒有,自己這麼做,向百姓傳遞了怎樣的一種信息,會給社會帶來什麼樣的影響?老百姓心裡肯定會犯嘀咕:政府再三說不可能有危險,要大家安心生活,可廣告為何還會這麼說?是不是暗示著什麼?這種曖昧的態度,讓人們剛剛冷靜的情緒又會重新波動起來,於是政府和有關部門做出的澄清事實的努力效果自然也就打了折扣,從而助長了一種潛在的社會不安定因素滋生。

  在這件事上,暴露了當前個別企業經營者公德意識淡漠和社會責任心嚴重缺失,說是火上澆油,一點都不為過。而且從這個廣告中,人們還隱約看到了一種幸災樂禍的陰暗心理:地震有好處,不管傳言還是事實,只要我們能把產品賣出去賺大錢就行!這不禁讓人聯想起媒體曾經報道過的一些『奇聞』:某地有人不幸落水,附近的一些小販聞訊趕來,手拿救生圈與正在水中掙紮的人侃價;一人在高樓上欲輕生跳樓,樓下許多路人仰望,有人便在人群裡推銷望遠鏡……可謂異曲同工,都是乘人之危、唯利是圖的極端自私自利的表現。

  錢不是一天賺的,也不是什麼錢都可以賺的。商家追逐利潤本無可厚非,但絕不能失去底線。特別是一個現代企業管理者,在追逐經濟效益的同時,更不能忘記肩負的道義責任。因為一個穩定有序、可持續發展的社會大環境,是大家共同的福祉。企業有責任,也有義務為維護和創造一個這樣的環境盡一份力,這也是積極健康的企業經營理念的一項重要內容。反之,如果總想去投機取巧,惡意炒作,混水摸魚,也許短時間內會得到些好處,但長遠來說,卻是害人害己。因為不論是消費者還是商家,都不會與一個沒有責任感、缺乏誠信度的企業合作。從這一點來講,地產商借地震謠言炒作,看似得了一個大便宜,實際上卻是一種毀自己的名聲,砸自己的牌子的自殺式做法。坑人害己,即使有關部門無法進行乾預,也應承受良知的譴責。

  疾風知勁草。突如其來的災難事件,不僅考驗著每一名市民的素質,也考驗著商家的道德品質。危難之時,需要大家攜起手來,戮力同心,共渡難關。在哈爾濱市停水的這些日子裡,我們看到有些經營者借機抬高水價,甚至制假售劣,大發不義之財,但更多的商家都表現出了良好的風范。他們自發地組織起來,有的捐物,有的出資,獻愛心,送真情,大力支持政府工作,救助弱勢群體,為確保經濟社會秩序穩定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其中,南崗海城社區就出現感人一幕:榆林鎮農民張傳久從前在海城社區擺攤賣水果時,曾得到過居委會的幫助,這次他聽說社區也停了水,就自己用車拉了兩噸半水,輾轉送到社區來,讓居民們喜出望外。

  做人要厚道,做生意更不能見利忘義。在一個小商販的境界面前,不知那些董事長、總經理們及『企劃高參們』能否做到坦然無愧?社會給予了我們什麼?我們又給予了社會什麼?這些問題,無論是站在公德的角度,還是從企業長遠的利益出發,都值得好好思量。

責任編輯:朱丹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