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社會萬象  >  民生
搜 索
科學力量——2005哈爾濱大停水備忘之二
2005-11-30 10:25:50 來源:東北網-新晚報  作者:劉韜 張磊 張非非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哈爾濱11月30日電 題:科學力量——2005哈爾濱大停水備忘之二

  定格:2005年27日8時03分,哈供排水集團公司制水四廠辦公樓二樓廠長室內,傳出了熱烈的掌聲,建設部城建司副司長張悅激動地奔出門告訴守了一夜的記者:『成功了!所有指標檢測都合格!

  這個10多平方米、充作臨時指揮部的小屋內,擠滿了專家、學者、技術人員,其中好幾位是中國水科學領域裡的頂尖人物。這一刻,人們淚花湧動……這一刻,歷史將永遠銘記。

  截至11月26日11時30分,專家、設備順利進駐哈制水四廠。經省、市政府批准,專家們6天多積累的實驗室數據,就要應用於淨水車間的生產性試驗了。雖然專家們底氣很足,並確信檢測結果一定會優於國際標准,但沒見到成果,誰也不敢妄言成功。

  11月26日12時,朱順屯的取水口開閘了,滾滾江水在地下的管道內奔騰,兩小時後,它們纔能進入哈制水四廠。專家們沒心思吃午飯,一個個偷偷地看著表。14時,水到了!取樣化驗結果送出了第一個喜訊———原水添加粉末狀活性炭生產試驗,達到了基本消除水中硝基苯的目的。

  整個下午,喜訊不斷,一切結果都在期待之中,專家們頭一次笑了。

  哈工大馬軍教授,在水池邊忙著添加高錳酸鹽復合劑、提取樣本,樂呵呵地與記者寒暄:『別急,就忙完,你看咱哈工大的秘密配方多有效,水分子活躍不少……』建設部城建司張悅副司長高舉燒杯,目測水的濁度,硝基苯沒了,但水的濁度、亮度稍差,改進隨即進行。

  11月26日11時30分至11月27日11時30分,一晝夜,守在專家們身邊,記者見證了他們的每一個成功、每一次焦灼,還有那麼多的歡呼和喜悅。

  專家們的成果,給政府的科學決策奠定了堅實基礎,隨後的一道道正確指令化解著危機。

  專家,帶來的不僅是學識

  水污染挑戰哈爾濱,選錯了對手———中國水科學領域裡僅有的4位院士、兩位『長江特聘學者』均出自哈工大。另外,搶在污染帶來臨前,國內一流水處理專家已齊聚哈爾濱。政府停水的果斷、恢復供水的承諾,其實背後都有科學在支持。

  11月18日,上游水污染消息剛傳來,哈工大的張傑、李圭白兩位院士,馬軍、陳忠林等12位專家學者,率領20位博士、碩士立即進駐哈供排水集團水質監測中心,開始對硝基苯的特性、危害、變化規律進行研究,並很快篩選確定,活性炭去除水中硝基苯效果最佳。

  專家開始針對現有水廠水處理工藝條件,進行實驗室燒杯實驗。哈工大的水處理技術國內領先,平時就給哈供排水集團公司提供技術支持。很快,他們就拿出了現已證明切實可靠的『活性炭方案』。

  如果說,科學的力量給人以信心,那麼,科學家的人格魅力則足以征服人心。

  出生於1931年9月25日的李圭白教授,是專家組中的長者,老人家手把手指導著學生們,並一再鼓勵他們:『你們在填補著世界空白,一定要相信自己的能力,相信哈工大的實力……』老人家傾囊傳授,學生們全力領會,成功日子迅速到來。期間,滿頭華發的李老面對媒體鏡頭,一直保持著笑容,他的鎮定感染著人們。他一再叮囑記者,硝基苯沒啥可怕的,一定要把它的危害、正確的處理方法如實告訴給市民!

  43歲的馬軍,憨厚穩重,同行贊賞地稱他是『准院士』,他竟紅了臉。馬軍現任哈工大市政環境工程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試驗的日子裡,馬軍幾乎是最忙的一個,配藥、檢測,甚至搬設備,他都沒含糊過,取水口、制水車間,他曾一天跑四五個來回。4天沒睡上幾個小時,換來了試驗的成功。

  建設部專家組裡,兩位來自清華大學的老師格外令人心疼,大家都說,為了哈爾濱,他倆簡直在拼命。

  清華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系教授、水質工程研究所所長張曉健,是我國自己培養的第一名環境工程博士。此次作為建設部專家組組長,張教授在處理水污染的試驗中,負責監管整個過程,每一個細節、每一個數據、每一個決定,都需他組織同行推敲,並廣泛爭取意見後拍板。 4天中,張教授沒脫過身上的衣服,把椅子當床,飯沒吃上幾口。面對始終保持旺盛精力的張教授,很少有人知道,他身患癌癥並且是剛剛接受手術治療不久。清華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系副教授劉文君,除了科研工作,還要不厭其煩地向媒體並通過媒體向廣大市民解釋相關科學問題,他幾乎是沒有喘息機會……工作人員實在看不下去了,向大家心疼地透露:劉老師一年前纔換過腎……

  11月27日8時,衛生部門檢測報告返回,所有檢測指標全部優於國家標准,生產性試驗取得圓滿成功。卸去重擔的專家們,纔開始吃餃子,而這已不知是早飯還是晚飯。

  政府,敢說不知道也是『科學』

  面對全國數十家媒體提出的專業問題,市政府一位官員回答『不知道』,並隆重推出科學專家為大家解答,此舉引來現場一片交口稱贊。記者們議論:『說知道就不對了,這纔是真正科學的態度。』

  大家還給這個『不知道』的回答下了個『定義』———這就是政府『科學執政』的一個表現。

  當時,記者提出的問題是,活性炭處理硝基苯把握有多大?那位官員回答:『這我不知道,因為太專業,我不是專業權威。請諸位稍等,我馬上請專家來答復。』隨後,記者們從專家口中獲得了正確、滿意的答案。

  一些外地媒體的記者們紛紛感慨:『多實事求是啊,哈爾濱的官員尊重科學,不胡來,媒體和政府的互動溝通纔會這麼透明快捷!』

  『科學執政』,這個詞其實貫穿了哈爾濱市大停水的始終。

  污染帶未來之前,哈爾濱市數次經歷了間歇式停水,供水閥門甚至關了又開;供水閥門關閉的提前量,也從4小時改為6小時、8小時;污染帶監測從每小時一次變為兩次……面對市民的疑問,政府通過媒體答疑:我們的決定,都是依據專家的方案、情況的變化做出的,我們需要跟水流速度變化、污染帶的距離等數據爭時間,以保證讓市民儲備更多的安全水。

  實事求是,是科學的態度!隨機應變,是科學的應對!尊重科學,依靠專家,恰恰是哈爾濱市委、市政府科學執政的具體體現!

  人們看到,『科學執政』,也讓政府心中有底、承諾有力!沒有科學的數據做底,誰敢提前承諾供水時間?

  『科學執政』其結果,是無一人飲用污染水,是大停水提前5小時結束,是整個社會的機體正常運轉!政府更以科學執政贏得了更多的民心和贊譽。

  百姓,學會科學應對危機

  科學的態度和科學的知識始終都是哈市百姓坦然面對水污染、勝利度過大停水的重要原因。

  在這大停水的日子裡,專家、媒體、社區通過不同媒介、手段在講解著各種相關知識;在停水到恢復供水期間,政府先後發布了十張公告,告知科學的決策和科學的應對措施;在知曉了水污染由苯、硝基苯造成之後,哈市市民翻書、剪報、上網、看電視……各種信息手段都用上了。隨便找個學童問一問,苯的沸點80℃、硝基苯沸點210.9℃、去硝基苯得用活性炭、江邊晨練沒問題……他們都能張嘴就來。

  有科學知識,纔有科學態度,纔有科學應對。當外地有傳『哈爾濱成了危城』時,身處其中的400萬人民纔能鎮定自若,纔能充滿了必勝的勇氣。

  有一種力量叫科學。

  科學力量對於政府,是實事求是的決策依據。

  科學力量對於市民,是置身困境的平靜和從容。

  科學力量對於城市,是無往不勝的精神支橕。

責任編輯:朱丹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