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2月3日電 悄悄地抹去感動的淚水,陣陣掌聲表達敬佩之情,一個個殘疾人家庭催人淚下的生活故事深深地打動著聽眾的心。昨天上午,哈爾濱市殘聯舉行表彰大會,授予杜仲、王麗英等45個家庭『愛心家庭』光榮稱號;授予葛錦、王彥霞等53人為殘疾人的『好爸爸』、『好媽媽』光榮稱號。
哈爾濱市現有殘疾人34萬,許多殘疾人的生活需要家人的精心照顧。生活本來就要經歷風雨,而殘疾人的家庭生活更是五味雜陳。
3歲時被無情的病魔奪去雙腿和左臂的王麗英,如今已是哈爾濱市動力區速英外國語學校的校長。『我是一個沒有腿的人,但我不是一個沒有崗位的士兵。』今年40歲的王麗英身高不足一米,坐在輪椅上的她微笑著對記者說,是親人們無私的愛讓她能夠有勇氣直面生活。
王麗英她6歲時,看到同齡的小伙伴都去上學了,自己卻躺在床上,心裡就想『自己要是能上學有多好啊』。一次,小麗英想扶著床沿坐起來看看窗外孩子們去上學的身影,不料,由於她右臂沒有支橕住身體,一頭栽到了地上,鮮血順著她的臉和鼻子流了下來。媽媽聞聲衝進屋子抱起了她,心疼得直掉眼淚。可她卻忍著疼痛安慰媽媽說:『媽媽,我不疼,我給你唱支《遠飛的大雁》吧,等我長大了也要像大雁一樣高高地飛翔。』
在家人的努力下,小麗英終於成為了一名小學生,每天都是哥哥姐姐背著她到學校。一年冬天,姐姐身後背著她,身前掛著書包,不小心滑倒了,滾到了四米多深的火車道溝裡。姐姐的胳膊、腿多處受傷,而她卻被姐姐用身體護住,安然無恙。由於不能自理,小麗英上廁所成了最大的難題。在學校,麗英為了不上廁所,不僅不吃午飯,而且連水也不喝。她的嘴經常乾得連舌頭都伸不出來,甚至眼冒金星。她就告訴自己:『一會兒就好了,老師一講課我就不渴了。』上學的第一個學期,小麗英的期末成績就是雙百,而且是班上唯一的一個。老師表揚了她,放學後同學們把這件告訴了麗英的媽媽,媽媽含著淚欣慰地笑了。王麗英回憶說:『那是我懂事以來第一次看到媽媽這樣滿足的笑。』
1988年,王麗英和一位軍人結了婚,一年後有了自己的孩子。
在哈爾濱理工大學工作的楊瑞傑和丈夫孫政國是1983年結的婚,婚後生活很幸福。1984年,他們有了自己的兒子,可是就在一年後的11月,孫政國在出差時把眼睛撞傷了,有可能失明。楊瑞傑幾乎被殘酷的現實擊倒了,她向單位請了假,把不滿周歲的孩子托付給父母,來到上海護理丈夫。楊瑞傑每天不不僅要護理丈夫,還要安慰他、穩定他的情緒,度過了無數個不眠之夜。
手術後,孫政國的視力微弱無光感。為了治療丈夫的病,楊瑞傑自告奮勇地向護士學習打針、煎藥和基本的護理知識,擔負起照顧丈夫的重任。
一年後,孫政國的眼睛仍不能看到東西,他感到非常煩躁,一度對生活失去了信心。一天,孫政國把楊瑞傑叫到床前說:『你還年輕,這樣拖累你我不忍心,我們分手吧。』聽完這番話,楊瑞傑眼睛濕潤了,她強忍著淚水說:『你不要胡思亂想,我是你的妻子,我要做你的眼睛,我絕對不同意分手!』
在妻子不斷鼓勵下,孫政國慢慢地振作起來,他刻苦鑽研中醫,終於能夠自食其力,成為一名替患者解除病痛的按摩師。2002年,孫政國還在《中華現代醫藥雜志》上發表『推拿治療肩周炎86例』、『腰間盤突出癥150例』等論文。孫政國說,妻子楊瑞傑是自己心靈的燈,沒有她就沒有自己現在的生活,更沒有現在的成就。
王彥霞是哈爾濱市第一醫院的職工,今年50歲,有一個患『唐氏綜合癥』的智障兒子。在16年的時間裡,王彥霞用母親博大的胸懷把自己智障的孩子培養成為了一名優秀的國家級特奧運動員,這其中的艱辛只有王彥霞自己纔能體會。
王彥霞的兒子馬永利自幼體弱多病、經常打針吃藥。16個月了還不會翻身,4歲時不會說話,6歲時走路還不穩,8歲上學不會寫字、不能自如上下樓梯……經多家醫院確診,孩子患有『唐氏綜合癥』,也就是『先天愚型』,其治療是漫長而又昂貴的,王彥霞的愛人又下崗了,但王彥霞從未放棄為孩子治療的念頭。然而,無數家醫院的專家都表示無能為力。王彥霞說:『既然我給予了孩子生命,他就是我的寶,我要盡全部的力量幫助他。』
瘦弱的王彥霞毅然承擔起兒子的家庭教育責任。每天早晨天還沒亮,她就起來給孩子做肢體按摩。她還把拼音卡片和看圖識字卡貼滿了家裡的牆壁和櫃子。不管孩子能不能聽懂、看懂,每天睡前她都和孩子說話,唱歌給孩子聽。她還買來歌曲錄音帶,教孩子聽、唱,操作錄音機,她家為此先後用壞6臺錄音機。漸漸地,孩子可以寫字、唱歌、做操了,還可以獨立地操作電視、電腦。看到了希望的王彥霞欣喜若狂,針對馬永利好動、反映比較機敏的優勢,王彥霞還有意識地對馬永利進行球類運動訓練。功夫不負有心人,在2003年舉行的全國特奧籃球賽中,馬永利獲得了個人技能比賽的冠軍。
親情蘊育的愛讓身患殘疾的孩子感動著,家人無微不至地照料,給了他們克服困難、向上奮斗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