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12月4日訊 題:北大倉的大馬力
在黑龍江墾區,水稻、大豆、玉米收獲完畢,顆粒歸倉。黑土地完成了一年的使命,又安靜下來。『擱以前,收獲期拖拖拉拉得持續20天,現在都是機械化作業,三五天就結束了。』
崔永龍是聞名全國的種糧大戶。八五四農場因為有種糧狀元而自豪,種糧狀元卻以他的機械化部隊而自豪。遙控器一按,卷簾門徐徐昇起。這是迪爾185、那臺是270馬力的,3臺大拖拉機、2臺大型收割機、4臺割曬機,大大小小的家伙一共2100馬力,崔永龍家的1.8萬畝地全靠它們了。十多年來,崔永龍不斷積累發展,光農機投入就500多萬元。
在八五二農場,記者駕駛凱斯500馬力的拖拉機,後面掛著一大串松土和整地的器械。真沒想到,20多米長的龐然大物掌控起來如此輕松。駕駛室的顯示屏上,行車速度、耕地深度,一目了然。坐在一旁的農機手胡雲國說,他家包了農場200畝地,一年就有一個月乾活,管管大草,其它的事兒,播種、施肥、噴藥,都有農場統一提供機械化服務。『種糧食一年能掙2萬塊錢,知足了!』
『你來得晚點兒了。否則,可壯觀了!飛機撒藥呼呼的,收割機收獲哇哇的,拖拉機整地嗷嗷的,多少活也不夠乾的,真帶勁!』農機局長李俊把『海陸空』眉飛色舞地介紹了一遍。一路上,1000多公裡,他有說不完的興奮和自豪。
友誼農場第五管區第二作業站,各類農機具擺放得整整齊齊。全國勞模、農場農機科長張福山如數家珍:有耕的,有鎮壓的,有播種的,有施肥的。先進的是,播種、施肥,拖拉機只需在地裡走一趟,就全部完成。並且,機械化加信息化,可以根據地塊的高低、土壤肥力和濕度,自動進行變量播種、施肥。在這裡,精准農業已經有了良好的基礎,正在大力推進。
農機裝備農業,從2002年開始,黑龍江墾區大規模引進世界先進水平的數字遙感、信息化農業機械,對耕地實施保護性耕作。黑龍江墾區現有大中型拖拉機2.33萬臺,大型聯合收割機8115臺,農用飛機30架。墾區3000萬畝耕地,田間作業機械化率達90%以上,預計3—5年時間,這個數字將上昇到98%。
昔日的北大荒早已成了北大倉,黑龍江農墾建成了我國耕地最大、機械化程度最高的國有農場群,已成為國家重要的商品糧基地。目前,糧豆總產量超200億斤大關,糧食商品率88%,商品糧調出量佔全國可調出量的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