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2月7日電 日前,記者在肇源縣新站糧食產業園區看到車輛來來往往,人流不斷,整個園區呈現出一派繁忙景象。
剛剛賣完水稻的新站村農民許少江樂呵呵地往家跑,進院就喊媳婦炒倆小菜,燙一壺小燒:『水稻價格每公斤比去年漲8分錢,3萬斤收入2.7萬元,比去年多賣了2000多塊。』
園區辦公室主任張偉一喜滋滋地告訴記者:『由於園區拉動,糧食價格普遍高於往年,雖不到收購旺季,農民賣糧熱情依然很高,今年園區糧食交易量可達50萬噸,農民直接增收1500多萬元。』
精彩好戲,緣於該縣對糧食產業的開發。
肇源縣土地肥沃,全年糧食總產超過5億公斤,是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如何解決糧食增產不增收問題,成為縣委、縣政府領導心中的『千千結』。經過調研,他們確定了基調:搞活流通、發展精深加工。
思路決定出路。2004年,這個縣規劃啟動了11.6平方公裡的新站糧食產業園區,在糧食上下游產品項目和吃配項目上做文章,走上了產業聚集、集約發展的路子。聘請市有關專家對園區進行規化設計,劃分了工業區、倉儲區、居住區、行政辦公區、市場貿易區和綠地區六個區塊。啟動了基礎設施建設,水電氣路『五通一平』。隨著園區載體的完善,一批糧食加工企業紛紛入駐園區。目前,已有古龍貢米集團、北大荒米業、太太香米業等30多戶糧食加工企業進駐,300多外地收糧『老客』長年留駐,每天發往省外的糧食就有10———30個火車皮。
龍頭『張大嘴』,農民糧堆下去了,腰包鼓起來。種田大戶苗春生,哪年種水稻都在200畝以上。糧食收回來,往企業一送,一點不愁賣,而且一年比一年『金貴』,收入年年冒高,他還買來水稻插秧機、收割機,要大乾一場。古龍貢米集團與農戶簽谷子訂單3萬畝,實行保護價收購,為農民增收拴上了保險。企業生產的『古龍貢米』打入全國2000多家超市,並遠銷到美國、俄羅斯、新加坡等十幾個國家,1-10月份,企業利稅1026萬元。這個縣還不斷延伸產業鏈條,引進以玉米心為原料的生產糠醛項目,使以前用於燒飯用的玉米心也換回了鈔票。
一手糧食棋,走活百業來。目前,新站鎮個體私營業戶發展到2000多戶,一年賺回3000多萬元。在園區打工的1000多農民摟足票子,200多戶運輸戶搞貨運,每戶『對付』上萬元。常駐的300多外地『老客』扔在飯桌、旅館的票子,都揣進了當地人的腰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