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經濟·旅游  >  經濟
搜 索
我國著名土壤地理學家趙其國院士談實現黑土糧食持續增產
2005-12-07 09:33:37 來源:東北網-黑龍江日報  作者:郝建華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12月7日電  趙其國,是我國著名土壤地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曾任南京土壤研究所所長、中國土壤學會理事長、國際土壤學會鹽漬土分委員會主席、國際土壤學會土壤環境委員會第一副主席。現任中科院農業研究委員會主任、國際山地研究中心理事。提出保護耕地要有戰略性等觀點,通過系統總結提出土壤分區整治、退化土壤改良以及土壤生態與環境評價的多種規劃與開發方案。80年代曾制訂北大荒開發建設規劃,去年首倡建設東北黑土糧食生產特區。

  『在中國960萬平方公裡土地中,最肥沃的土壤是東北黑土地,生產力最高的是黑土地。』在省農科院舉辦的建設東北黑土糧食生產特區高層論壇上,趙其國院士首先作了《實現黑土糧食持續增產的戰略思考》的主題報告。提出對東北黑土區實行重點傾斜政策,通過治理黑土地,建設北大倉,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會後,記者采訪了這位獻身我國土壤研究,走遍祖國大江南北,對全國土壤狀況了如指掌的七旬老人。談起黑土地,趙老滔滔不絕。

   沒有黑土地就沒有大糧倉

  記者:您是『建設東北黑土糧食生產特區的建議』的倡導者。倡導此事的起因是什麼?

  趙其國:我對黑土地有特殊的感情。80年代初,我曾在東北工作了8年,跑遍了每一塊黑土地。當時,黑土地有機質有一米厚,資源豐富。我們向國家提出進軍北大荒,使北大荒成為北大倉的建議。現在東北許多國營農場都是我們當時規劃的。目前東北已成為國家重要的商品糧基地,每年為國家提供350億公斤商品糧,解決了全國10%人口的吃飯問題。

  2004年春,我隨『院士東北行』在闊別20年後重新踏上黑土地,看到的情景令我們大吃一驚:黑土流失了三分之一,許多地方黑土變黃了,土層變薄,肥力大大下降;環境生態問題隨之出現,肥沃的黑土地正面臨前所未有的危機。東北大糧倉糧食持續增長能力受到影響,國家的糧食安全受到威脅。我們將呼吁制止東北黑土區生態環境惡化,保護黑土資源的報告提交到國務院,引起國家有關部門的極大關注。科技部將東北黑土資源利用現狀及發展戰略研究課題列入國家科技攻關計劃,包括黑龍江農科院土肥所、中科院南京土壤所等11個科研單位的50多名全國黑土科學研究專家對東北三省黑土及糧食生產現狀進行了實地考察調研。經過一年努力,這一課題通過驗收。針對目前情況,中科院南京土壤所與黑龍江省農科院共同向國家提出『建設東北黑土糧食生產特區及配套工程』的建議報告。以期通過國家與地方的共同努力,制定一系列扶持政策及措施,使黑土資源實現可持續利用與農業可持續發展。

   提高黑土地生產能力需建立整套保障機制

  記者:您的報告中提到『藏糧於土』戰略,這一概念的涵義是什麼?

  趙其國:『藏糧於土』戰略,即在黑土區域開展培肥綜合配套技術體系建設。實施這一戰略,就是通過建立黑土資源保護、防止退化的綜合培肥體系,深入探索黑土肥力特征和培肥理論,全面提昇黑土質量,提高耕地質量和土地生產能力及糧食增產潛力。一旦糧食緊缺,隨時可恢復生產能力,提高糧食產量,在國家需要時發揮東北大糧倉的功能。

  記者:采取哪些措施纔能使黑土區永保東北大糧倉的功能?

  趙其國:在我們向國家提出的建議報告中,提出了東北黑土區糧食增產的戰略方案,總體戰略目標是通過建立國家糧食生產特區、六大糧食增產工程和10個糧食增產示范區,全面建設技術、設施和政策保障體系,在2015年達到每年增產糧食200億公斤的生產能力。具體措施包括建立三大科技平臺(即監測、決策系統平臺,技術研發平臺,產業化平臺),六大糧食增產工程(即黑土培肥增產工程、高產挖潛增產工程、減災穩產增產工程、退化資源治理增產工程、低產障礙治理增產工程、機械化和集約化增產增效工程)。在東北地區建立十大糧食示范區。在政策法規及資金方面也應有保障措施。如建立健全黑土耕地保護法律法規體系。盡快建立多元化主體、多渠道來源的農業投資格局,建立穩定增長的支農資金渠道。在糧食特區政策方面,需建立穩定的糧食政策,給農民的實惠不能減少,支農力度要不斷加大。建立穩定的糧食收購價格保障機制,還應建立相應的黑土區商品糧調撥補償政策。

   希望黑土區藍天碧水淨土潔食

  記者:您提出的『淨土潔食』觀點是否與我省的綠色產品戰略不謀而合?

  趙其國:糧食生產不光考慮量,也要考慮質。農田土壤環境質量的不斷惡化,必將嚴重影響到農田生態系統的生物多樣性、食物鏈安全、人體健康和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也必將影響到農業在世界上的地位和命運。因此,土壤環境質量的健康和安全是農產品質量安全及人民健康安全的重要基礎,也是人口-資源-環境-經濟-社會協調、可持續發展的根本保證。要大力開展土壤與環境質量的宣傳與科普工作,讓全社會都知道只有『淨土』纔有『潔食』,只有『潔食』纔能『健康』,只有『健康』纔能『穩定』,只有『穩定』纔能保證全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可見,淨土、潔食與藍天、碧水是同等重要的國家生態與環境安全發展的長遠戰略。因此,我們建議要刻不容緩地對待和解決我國當前面臨的土壤與環境污染問題。黑土地在開發中更不可忽視這一問題。

  希望全社會共同努力,使我們的天空更藍,水更清,土壤更潔淨,食物更安全。

責任編輯:朱丹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