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2月8日電 近日,經由國內知名大豆專家組成的測產組和國家谷物檢測中心測定,由黑龍江省科學家培育的『龍選一號』大豆新品種,3項指標均創造了大豆生產國內最高紀錄:平均畝產398公斤,比目前國內大面積單產增產一倍以上;含脂肪21.27%、含蛋白41.78%,分別比原紀錄提高2個和3個百分點。專家稱,這一科研成果推廣後,每畝可使農民增收100元以上。
據國家大豆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江連洲研究員介紹,近年來,我國對大豆的需求以10%的速度遞增。每年2000多萬噸的進口量,花去了大量外匯,也衝擊了我國農業發展。進口大豆絕大多數為轉基因品種,老百姓對購買轉基因食品信心不足,也影響了消費需求。為此,提高國產非轉基因大豆品種的產量、品質,對提高農業的競爭力、農民增收意義重大。
從2003年開始,雞西市北方大豆良種研究所和隸屬黑龍江省科委的國家大豆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0多位科研人員,共同承擔了『大豆超高產技術研究』重點課題。專家們分析,在農業發達國家,衛星定位系統、遙感技術已廣泛應用到大豆生產中。在美國、巴西等國,科學家用現代綜合技術獲取每一地塊的大豆生產氣候、氣象、土壤等信息,實現了生產的精細化,這些國家的大豆普遍產量每畝在200公斤左右。在黑龍江省,近年來大豆單產只有140公斤—160公斤,生產成本高、總產不穩,其根本原因在於科技含量不高。
為實現本地大豆種植的精細化,專家們在培育了『龍選一號』大豆優質品種的基礎上,逐步摸索出了『三良五精』增產技術,以『慢鳥先飛』招數彌補科技手段的不足。『三良五精』就是采用良種、良法、良方,精選種子、精細整地、精確施肥、精量播種、精心管理。在攻關試驗中,專家們利用農村勞動力資源豐富的特點,根據不同地力、不同生態條件配制不同的肥料營養方劑,及時、持續、足量為大豆提供營養;創造良好生長環境,清除病害、草害、蟲害侵擾,靠人工獲取綜合信息,調節土壤水、肥、氣、熱對大豆的供給。江連洲對此形象地比喻說:『這就像龜兔賽跑,人家的高科技省心省力,我們靠人的力量和科技的力量相結合,照樣能取得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