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2月8日電 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雖然只是簡明的20個字,卻似萬鈞雷霆,擂響新形勢下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奮進號角。日前,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通過的國家『十一五』規劃,再次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這一歷史課題提出,作為有著1700萬農村人口的農業大省,新農村建設對我省有何特別的意義?面對要求經濟、社會與精神文明全面協調發展的新農村構想,我們的工作難點在哪裡,突破口又在哪裡?
破解『三農』的新戰略
『「社會主義新農村」這一概念,並不是第一次提出。』黑龍江大學經濟與工商管理學院副教授邢玉昇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早在上世紀50年代,這個概念就被提出過;上世紀80年代初,我國提出建設『小康社會』,也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作為重要內容之一。然而與以往不同,此次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則是在全新理念指導下的一次農村綜合變革的新起點;是在新的歷史背景下解決『三農』問題的全新探索。它的『新』一方面體現在目標要求上,不是一般意義的指明方向與發動號召,而是從物質到精神都有具體要求的實實在在的目標;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是其背景不同。
此次新農村建設是在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社會的前提下提出的。這既是我國綜合國力達到一定水平標志,也是改變傳統城鄉二元結構、確定嶄新發展思路的一個歷史跨越。
省社會科學院經濟學研究所研究員田寶強進一步闡述了這一觀點。他說,作為農業大省,『三農』問題一直是制約我省發展的根本性問題。『三農』問題為何難解決?根源在於不斷增加的農村人口與有限的且越來越少的農業生產資源之間的尖銳矛盾,其中既有結構性矛盾,又包括體制性問題。所以,『三農』問題的解決,不能一蹴而就。在解決溫飽階段,它可以在農業和農村內部通過優化資源配置解決;而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今天,在我國已加入世貿組織,農產品生產面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的挑戰的新形勢下,要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要求下高水平地解決『三農』問題,就不能靠傳統的方式方法,必須超越農業和農村的層次,把農業生產放到整個國民經濟乃至世界經濟的循環中統籌考慮。
統籌城鄉是根本
『十一五』規劃提出的新農村建設,不僅要求增加農民收入,明顯改善農村的生產生活和整體面貌,還要擴大公共財政覆蓋范圍,強化政府對農村的公共服務,建立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長效機制。『這要求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必須以統籌城鄉的全新理念貫穿始終。就是要站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全局的宏觀高度,把農村經濟與社會發展納入整個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全局之中與城市發展進行統一規劃,綜合考慮,改變重工輕農的城市偏向。』經濟學博士、東北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院長郭翔宇教授在接受采訪時說。
郭翔宇認為,徹底轉變傳統計劃經濟體制和二元經濟社會結構下工農分割、城鄉分治的傾斜性發展戰略,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關鍵要構建有效的實施機制,並制定有針對性的保障措施與具體對策。一要建立城鄉經濟社會統籌發展的制度創新機制,應重點從國民收入分配制度、財政稅收制度、金融制度、戶籍制度等方面進行宏觀經濟政策與制度創新,從土地制度、農民負擔制度、農產品流通制度等方面進行農業和農村政策與制度創新。二要建立城鄉經濟社會統籌發展的勞動力流動與人力資源優化配置機制,應明確提出和使用『農民就業』的概念,並從戰略高度重視農民就業問題,把實現農民充分就業作為整個就業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統一納入到政府宏觀調控與管理的基本目標體系,在就業問題上給農民以『市民待遇』,逐步建立城鄉統一的勞動力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就業制度。三是建立城鄉經濟社會統籌發展的投入機制,進一步調整國民收入分配結構和財政支出結構,加大對農業和農村的支持保護力度,不斷提高公共財政覆蓋農村的水平。四是建立城鄉經濟社會統籌發展的宏觀協調機制和立法與政策保障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