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哈爾濱12月15日電 入冬後,又到了豆制品的銷售旺季。市場上的豆制品都產自何方?怎樣進行運輸?一些市民認為,豆腐的外觀是白的,髒了肯定賣不出去,所以生產、加工過程中摻不了假。日前,記者對哈市豆制品市場暗訪發現,哈爾濱市一些豆制品市場被『黑』加工點佔領,給市民的飲食健康帶來嚴重的安全隱患。
13日早晨,記者來到道裡區一農貿市場,一個豆腐攤點的攤主正在接貨。送貨人是一個40多歲的中年人,他從髒乎乎的毛驢車上搬起一板板熱氣騰騰的白豆腐交給攤主,卸貨後趕著毛驢車離開。記者跟著他來到了顧鄉一處偏僻的居民區內,見記者『鬼鬼祟祟』的,送貨人警惕地問記者來找誰。記者稱自己是開飯店的,想長期在他這裡訂豆腐。送貨人熱情地介紹說,這周圍很多飯店用的豆腐都是他送的。記者提出想看看豆腐坊,送貨人猶豫了一會兒,最終還是同意了。他帶著記者走進了一間不足10平方米的小屋,屋裡散發著一股股酸臭氣,地面上髒水橫流,不少黃豆散在地上,袋子裡的不少黃豆還生了蟲子,已做好的豆腐上蓋的帆布已看不出本色,摸上去感覺特別黏。記者故意面露難色:『這裡咋這麼髒啊,這樣的豆腐還能吃嗎?』送貨人不以為然地說:『全市的豆腐坊都這樣,豆腐坊哪有乾淨的,我這還算好的呢。』
據了解,目前哈市市場上出售的豆腐大部分產自城郊或農村。很多農民都利用天時地利的優勢,把辦豆腐坊當成第三產業的首選。他們生產的豆腐個大、量足,衛生條件卻不容樂觀。因生產規模小,加工點大多使用毛驢車作為運輸工具。一位來自道裡區太平鎮的豆腐坊老板說,農民的運輸能力有限,多數用毛驢車把豆腐從鄉下拉進城裡,一部分在早市出售,還有一部分批發給各個市場的個體業戶,至於毛驢車拉豆腐能否保證衛生,老板回答『眼不見為淨』。
據哈市衛生監督部門有關人士介紹,農村的小豆腐坊絕大部分都沒有衛生許可證,生產人員也沒有健康證,這種地方生產的豆腐大都由毛驢車運進城,存在嚴重的衛生安全隱患。
『白豆腐』到哪去了
幾十年來,豆腐作為東北『特產』讓哈市市民大飽口福,排隊買豆腐的情景更是成為一些中老年人永遠的回憶。上世紀70年代,豆腐代表著『營養、衛生』,哈市豆腐產業也是一片紅火。當時國營大型豆制品廠佔領了全部的市場,從豆制品一廠到豆制品七廠全部實行機械化生產,不必擔心二次污染,衛生情況完全有保障,生產出來的豆腐無論是口感、色澤還是營養價值,都比小加工點生產的豆腐好得多。就在其他企業紛紛告別手工小作坊走向機械化時,哈市豆腐企業卻反道而行,告別了機械化回到了小作坊。當年的豆腐生產加工企業幾乎全部停產了:轉項的轉項、動遷的動遷。哈市的豆腐生產又回到了農村小作坊,導致了驢車豆腐橫行。
據業內人士介紹,以前豆腐屬於『菜籃子工程』,政策上有很多優惠,是免稅商品,一個廠的月產量可達10多萬公斤。現在豆腐被推向市場後,由於大企業的生產成本比小加工點高很多,價格相對也要高一些,很多市民認為貴所以就不買了,大企業的月產量因此大幅下降。產量上不去,成本又高,企業負擔過大,成規模的豆制品加工企業只能關門了事。隨著市場化進程的加快,大型生產加工企業不願賺賣豆腐這樣的小錢兒,因此現在豆腐市場基本是『驢車豆腐』的天下。
豆腐是哈爾濱人靠著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造就的佳品,由於缺乏必要的管理和引導,目前哈市豆腐產業已經岌岌可危。今後哈市豆腐產業的出路在何方?老百姓是否還能吃上『放心豆腐』?這些問題應該引起有關管理部門的高度重視,市民期待著『放心豆腐』重新擺上餐桌。
豆腐味道鮮美又富含營養,營養價值比魚、肉等食物高出很多,多年來哈市市民已習慣吃豆腐制品。隨著時間的推移,現在大型豆制品生產企業大都不景氣,豆制品市場被一個又一個『黑』加工點佔領,『驢車豆腐』現象令人懮。目前,一些『黑』加工點為了私利,多次提取黃豆中的某些成分,使豆腐應有的營養價值所剩無幾。白嫩的豆腐背後有多少黑幕?市民何時纔能吃上放心豆腐?日前,記者對哈市豆制品市場進行了暗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