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經濟·旅游  >  經濟
搜 索
大慶肇源產糧大戶帶出群體效益
2005-12-15 13:44:09 來源:大慶日報  作者:王兆學 徐傳江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12月15日電 進入冬季,走進肇源縣新站鎮安全村四合屯,給人留下這樣的印象:各戶的稻稈垛比縣裡其他水田村屯農戶家的稻稈垛大很多。

  四合屯的3915畝耕地全是水田,今年全屯人均收入達萬元。是什麼原因使人均不足3畝地的四合屯人有這麼高的收入呢?原來全國產糧大戶苗春生創辦的安合水稻協會和推廣的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技術,成為四合人致富的關鍵。

  致富快不快,全靠典型帶。1995年,從苗春生率先購買第一臺韓國進口的水稻插秧機開始,就改寫了鹽鹼地水稻種植不能使用機械插秧的歷史。在苗春生的帶動下,四合屯已有水稻插秧機80多臺,全鎮也發展到了130多臺。新站鎮4.3萬畝水田中有3.5萬畝實現了機械插秧。1999年,苗春生又第一個購置了水稻聯合收割機。現在,四合屯已有水稻聯合收割機7臺,水稻育苗覆土機、催芽機、旋耕機等水田機械200餘臺,基本實現了水稻育苗、插秧、收割脫粒全程機械化生產。

  自家土地不夠種咋辦?周圍村屯成了四合屯人施展拳腳的舞臺。今年,四合屯人在聯誼農場、肇源農場等地承包水田13000畝。水稻大戶苑君一人就在西湖農場承包稻田850畝。小屯年產水稻5萬公斤以上的有近百戶。一家兩個勞動力種200多畝稻田,基本不用臨時僱工,年純收入達10多萬元。

  水稻產量提高了,但加工、銷售等各環節的服務一直制約著四合屯種稻戶增收致富步伐。2003年初,苗春生創辦了水稻協會,把稻農組織起來,共同抵御市場風險。目前,協會會員已從本屯發展到全鎮。協會經常深入到農戶家中進行分散指導和培訓,在水稻收獲後聯系銷售渠道。會員孫鳳君成立了『安合米業』公司,注冊了『安合』牌大米商標,並獲得了國家『QS』標准。安合村的大米出了名,在天津、深圳等地暢銷,促進了農戶種植水稻的積極性。前不久,苗春生被農業部授予『全國產糧大戶』榮譽稱號,被評選為肇源縣『水稻大王』。

責任編輯:朱丹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