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經濟·旅游  >  經濟
搜 索
拓寬增收渠道特色產業富民 樺川農民災年收入不減
2005-12-16 10:06:22 來源:東北網—佳木斯日報  作者:孫立剛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12月16日電 踏著皚皚白雪,走進大災之年收獲一沓沓鈔票的佳木斯市樺川縣農民家中,仍然沈浸在增收喜悅之中的農戶掩飾不住內心的感激向記者透露:縣領導抓住了幫俺們致富的『牛鼻子』,讓俺們嘗到了增收的甜頭。

  樺川,國家級貧困縣,全省10弱縣。摘掉這頂窮帽子,成了縣委、縣政府領導的一大課題。從上任書記手中接過帶領群眾走致富路接力棒的現任縣委書記周啟濤,在常委會議上拋出了走村進戶後的調研結果:實施特色產業富民、民營經濟強縣,努力建設糧食果鄉牧業縣、機械藥類飲品城的發展戰略。

  在綠色、特色生產上,全縣發明了『三招鮮』。第一招,靠培訓引導發展特色。對重點村組織專業技術人員進行重點培訓,把先進的技術送到農戶的炕頭上,喚醒他們科學種田意識。

  第二招,靠中介組織引導特色銷售。好貨要靠能人賣。為了解決賣糧難,縣裡有計劃地培養了207名農村經紀人,幫助農民銷售特色產品。

  第三招,靠優質服務引導特色產業。對無技術又無資金的農戶,組織中介組織和經紀人為其提供技術、信息和資金等方面的服務,解決了農戶的需求,促進了特色產業的全面發展。

  今年,優質品種率達98%的80萬畝特色作物種進了地裡,『長』出了5.29億元白花花的票子。有數10年種植水稻歷史的星火朝鮮族鄉的農民更厲害,品種為509的水稻,每公斤賣到了5.6元。全縣1萬畝香稻、1萬畝彩稻,磁石般地吸引著農民的目光。副縣長宮鵬程給記者算了一筆賬:特色作物的價格,是普通大米的2倍。

  把衡量乾部政績的標准,定格在群眾日子好過上的縣委、縣政府主要領導的政績觀,讓各部門的頭頭使出了渾身解數抓『政績』。通過招商引資上項目,全縣年加工7萬噸以上的米業加工企業一下子就上了13家,加工能力是水稻產量的1倍。

  省級龍頭企業華康米業有限公司,通過開發米糠油、加工碳棒等項目,使企業生產的大批稻殼子有了用武之地,今年賣稻殼子一項,就把全年費用掙回來了。有了加工企業,當地的糧食不愁賣。目前,全縣農戶家中的大部分水稻紛紛走進了加工企業,農戶揣進兜裡的是大把大把的鈔票。

  畜牧水產養殖業,一路高歌猛進。全縣生豬飼養量突破36萬頭,肉牛飼養量達2.94萬頭,羊飼養量9.5萬只,家禽飼養量116.6萬只,畜牧水產業實現產值4.06億元,戶均增收300元。

  讓農戶樂得合不攏嘴的另一個增收亮點,是富餘勞動力的大轉移。縣委、縣政府領導在此方面下了狠心,先後在北京、廣州等地建了5個勞動力轉移工作服務站,任務就一個:把富餘的人轉移出去。

  永成電腦、職業高中等10所技能學校也不甘落後,成了富餘勞動力轉移的基地。針對外出務工人員捨不得『老婆孩子熱炕頭』的固守田園觀念,有關部門組織乾部逐村逐戶跟他們嘮致富經、增收道。農戶的腦筋開竅了,走一戶富兩戶的思想開花結果了。截至目前,全縣累計轉移農村富餘勞動力3.3337萬人,以此增收9908萬元。

責任編輯:強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