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政務·政策  >  政務
搜 索
最朴素的想法遙不可及
2005-12-20 13:59:59 來源:天府早報網絡版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12月20日電 12月13日晚9時30分許,在北京同仁醫院急診走廊距搶救室不到10米處,37歲的漢子王建民在『疼、救命』的哀號聲中痛苦死去。他是因為大口嘔血疼得滿地打滾第二次被送入這家醫院,『可惜』他沒有錢。醫生說『患者沒有生命危險,錢送來了纔能治療』。

  據了解,王建民被朋友第一次送入同仁醫院後,因沒錢未被施救;北京站公安段的民警將其再次送入同仁醫院,但民警在場也沒能讓王建民得到治療。

  比『天價醫療』更惡劣

  《大河報》的評論說,比較起來,這起事件比哈爾濱的『天價醫療案』更令人不忍卒聞。畢竟,『天價醫療案』基本上還只是錢的問題,而在此次事件中,患者付出的是37歲的年輕生命。

  發生『天價醫療案』和『見死不救』的本質原因或許是共通的,但『見死不救』比『天價醫療』的影響更加惡劣,後果也將更加嚴重。試想,『民警送進醫院』、『搶救室門口』、『沒錢』、『死掉』———如此幾個關鍵詞,對囊中羞澀的人們會形成一種怎樣的刺激!窮人

  患病,要怎樣纔能救自己?所以說,這起事件的惡劣程度在某些方面比『天價醫療案』有過之而無不及。

  其惡劣之處還在於:病人大口嘔血,疼得滿地打滾,明明是危在旦夕,此時如果醫生說『病人很危險,但沒錢我無法給他醫治,你們快想辦法吧』,則即便仍然發生如此後果,對其或許尚可諒解一二。在病人如此危險的情況下拒絕施救,而且還說什麼『患者沒有生命危險』,從『專業』的角度為自己的冷漠掩飾,其道德之崩壞程度,實在已經想不出能用怎樣的字眼兒來形容!這是見死不救,但這難道又僅僅是『見死不救』那麼簡單嗎?不知道王建民臨死時,在對這個世界做著怎樣的詛咒!

  也不知道同仁醫院那些聽到過王建民最後哀號的醫護人員,其內心現在是否在經受煎熬。人果真可以對同類如此冷漠?尤其是,以『救死扶傷』為天職的醫護人員,真可退化至如此鐵石心腸?

  也有政府的責任

  《濟南時報》則指出,這是一起典型的醫院見死不救事件,無可辯駁。

  醫院因病人交不起錢(或一時交不齊錢)便見死不救的現象,可謂相當普遍;而社會輿論指責醫院見死不救,指責醫生漠視生命的聲音,也不絕於耳。但是很顯然,對於醫院的見死不救,僅僅指責是遠遠不夠的。

  要讓醫院『見死必救』,關鍵就在於解除他們的後顧之懮,化解他們承擔的經濟風險。實際上,保證每一個危重病人在任何情況下都能得到救治,不僅是醫院的責任,也是政府的責任。保證醫院『見死必救』,需要政府切實履行起相關責任,制定出一套切實可行的配套補償措施。比如可以規定,醫院對傷病者應該『來者不拒』、『見死必救』(這是醫院應該承擔的責任),而由此產生的『死賬』,則一律由政府來『埋單』(這是政府應當承擔的責任);比如還可以規定,由政府牽頭設立一個專門基金,用來幫助醫院消除『死賬』,等等。辦法不是沒有,關鍵是政府是否意識到了自己的責任,願不願意承擔起這個責任。

  最朴素的想法遙不可及

  《信息時報》的評論說,同仁醫院與錢同仁,醫德固然是個問題,但事件中的當班醫生只是嚴格執行醫院的規定,如果說錯那就是錯在醫院的『規章制度』(先交錢後看病)上。『規章制度』從醫院的角度講也沒有錯。因為國家將醫院定位為贏利性企業,主要用經濟指標來考核醫院,政府對醫院的投入逐年減少。醫院不再號召『救死扶傷』而強調『經濟效益』,也就培養了一大批嚴格執行規章制度的『優秀』醫生。醫生執行『先交錢後治病』這樣的制度,既有利於自己的經濟收入,又有利於醫院,這等好事為什麼不做?

  有網友提出,政府應該設立專項經費補貼,為醫院搶救特困病人的費用埋單。誰都知道這是個好主意,但政府推行的決心呢?顯然大家都不看好。最朴素的想法成了遙不可及的夢想,說真的,這是對以人為本精神的莫大諷刺。

責任編輯:劉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