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2月21日電 20日,就加快推進黑龍江省農業產業化問題,黑龍江省政協舉行常委專題座談會。省政協主席王巨祿在會上強調,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通過的『十一五』規劃建議,突出強調要紮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這是黨中央順應時代潮流,著眼於落實科學發展觀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所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要充分認識這—決策的重大意義和對我省發展所帶來的歷史性機遇,充分認識農業產業化對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支橕地位,充分認識做大做強農業龍頭企業對加快農業產業化進程的推動作用,努力為加快農業發展、加快新農村建設獻計出力。
會議由省政協副主席曹廣亮主持,副主席歐陽吟、劉文泮、遲建福、張樹平、王濤志、陳述濤、梁榮欣、何小平及秘書長白樹清出席會議。
王巨祿強調,中央提出紮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意義重大。從經濟學角度看,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擴大消費需求,開拓農村市場,拉動整個經濟增長的根本出路。從政治學角度看,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我們黨執政為民的集中體現,是提高黨的執政能力、鞏固執政地位和保持國家長治久安的需求。從社會學角度看,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縮小城鄉差距,統籌城鄉發展,構建和諧城鄉關系的戰略步驟。
落實中央的這一重大決策,將會使更多的人纔、技術、資本等要素向農業領域和農村建設方面流動;將會激發農民和農村基層乾部進一步把熱情和力量凝聚到農業發展上;將會使長期困擾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三農』問題得到有效解決。這對於我們這個農業大省來說是千載難逢的機遇。機遇就是財富,機遇就是力量,機遇就是跨越式發展。要深刻認識機遇,及時搶抓機遇,充分用好機遇,通過實實在在的工作,解決各種重點疑難問題加快推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的發展。
王巨祿強調,現在農村最大的問題是農民沒錢花和勞動力過剩沒活乾。產業化是解決這兩個問題的重要途徑。產業化有利於解決乾家萬戶的分散經營與乾變萬化的大市場的矛盾,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有利於發展專業化生產,提高農業工業化程度;有利於提高農業比較效益,使農民在一、二、三產業的有機融合中穩定增加收入;有利於促進城鄉結合,加速農村城市化步伐。農村實行家庭承包制是農業生產力的重大解放,是廣大農民解決溫飽的決定性舉措;在家庭承包責任制基礎上實行農業產業化,則是農村經營體制邁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又一次深刻變革,是在更高層次上對生產力的又一次大解放,是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在新的領域找到了發揮優越性的空間,是廣大農民牲解決溫飽之後走向致富奔小康的必由之路。
王巨祿強調,不做大做強龍頭企業就創造不出品牌,不做大做強龍頭企業就沒有市場競爭力。要把做大做強龍頭企業作為農業產業化的關鍵來抓,要面向市場,依靠科技,擴大商品量,增加附加值,高標准、高起點地謀劃龍頭企業的發展。要按市場經濟和產業化的要求調整工作思路和工作方式。產業化要求必須打破低水平重復建設的狀況,集中力量發展具有地方特色的優勢產業和優勢產品,這決定了我們必須由追求『大而全』、『小而全』,向追求種養加一條龍、『一鄉一業、一村一品』的思路轉變;產業化要求必須摒除條塊分割、地域封鎖、城鄉隔離的弊端,實現區域經濟一體發展,這決定了我們必須由自成體系、封閉發展,向聯合開發、開放開發的思路轉變,產業化要求必須扭轉社會再生產各環節脫節運行的局面,按社會化大生產的方式組織生產和經營,這決定了我們必須由單純的就農抓農、就工抓工、就商抓商,向農工商、產加銷一體化的思路轉變;產業化要求必須跳出產品經濟的局限,以效益最大化為基本原則,這決定了我們必須由單純依靠行政手段推動工作,向主要以利益為紐帶和以法律為約束來調整各種利益群體關系的思路轉變。只有按產業化要求調整農業和農村工作的思路,纔能贏得駕馭農村經濟全局的主動權。
王巨祿強調,各級政協組織及廣大政協委員要圍繞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開展全面的調查研究,提出更多、更全面、更有價值的意見和建議。
會上,遲建福做了總結講話。他強調,農業產業化的關鍵在於在龍頭企業與基地農戶之間建立起『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利益聯結機制。省農委主任李嶸通報了我省產業化發展情況。十八位政協常委、委員和專家學者在會上作了專題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