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2月23日電 年紀大的老人家不慎摔倒,髖關節骨折了,怎麼辦?要在以前,只好臥床幾個月,讓骨頭自己慢慢長好,不過隨著醫療技術的發展,摔碎的關節如今已經可以像壞了的汽車零件一樣更換了,一些七八十歲的老人都可以通過人工關節置換手術重新擁有行走的權利。不過,置換的關節畢竟屬於異物,手術後如何讓身體適應這個『新伙伴』,當中同樣大有學問。
人工膝關節置換術24小時後,病人同樣需要進行關節功能鍛煉了。哈醫大二院骨外二科主任陶樹清教授告訴記者,手術後病人早期一般會出現懼怕疼痛的心理,這時家人可幫助病人做患肢的被動屈膝活動,數天後改為股四頭肌操練和伸膝,屈膝主動活動。在此過程中,病人的照料者應該留意,如果病人的屈膝不能達90度,應及時報告醫生處理,因為這種情況可能意味著關節粘連或關節內感染。
專家還提醒,接受了膝關節置換的病人,如果手術中醫生沒有使用『骨水泥』(一種骨科專用黏合劑的俗稱),那麼術後兩個月髖關節脫位的機會最大,應注意避免坐矮凳,體胖者要注意減肥,如果行走有痛感,要考慮有無假體的早期松動可能,應及時回醫院復查。
當然人工關節置換手術也有一些不足之處。首先是人工關節的使用壽命問題,這是任何一種類型與款式的人工關節都要面對的問題,無論是哪一國家與公司生產的,無論人工關節的機械性能質量多麼優良,都要受到使用壽命的限制;其次是有感染的潛在危險,由於人工關節對於人體而言是一種異物,即使有優良的組織相容性,關節處是沒有正常的血液循環的,局部的抗感染能力是極低的,當身體內有菌血癥發生時,即使是一過性的,局部也有很高的感染危險;第三是價格昂貴的問題,這個問題隨著社會的發展,渴望得到很好地解決。
據哈醫大二院骨外二科主任陶樹清教授介紹,關節置換手術後最常見的並發癥要數感染。
『一旦感染就意味著手術的失敗,』陶樹清教授說,因此醫生都會很慎重地對待這個問題。一般來說,如果術後1-2周出現的急性感染,病人還在醫院裡,能及時發現及時處理,一般都不會引起什麼不良後果。不過,最讓醫生們擔心的往往是病人出院回家後纔發生的遲發感染或者低毒感染,『由於這類感染來得晚,癥狀又比較隱蔽,所以很多病人都會以為是術後正常的創傷痛,沒有引起足夠重視,從而耽誤了治療。』因此,他提醒接受了關節置換手術的病人回家後如果兩三個月內出現肢體痛,一定要及時回醫院接受檢查,不要掉以輕心。
除此以外,陶樹清教授還強調,病人康復出院後活動一定要小心,以防萬一在人工關節附近再次出現骨折的話,治療的難度會大大增加,『關節本身就是假體,如果它附近的骨骼骨折了,要通過鋼釘重新固定是十分困難的,有時甚至無法通過手術治療。』因此建議一些年紀大的病人即使更換了新關節,行動時最好還是繼續借助一下拐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