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2月26日電 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是今年省政協履行職能、建言獻策的重點協商議題。
常委、委員們圍繞通過發展壯大龍頭企業,提昇黑龍江省農業產業化水平,落實『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戰略方針,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長效機制形成等問題進行了專題調研。
關鍵詞:龍頭企業
建議:放寬視野,開闊思路,進一步做大做強一批能夠帶動農業產業化昇級、結構優化的龍頭企業;全面扶持發展產業化龍頭企業,應注重發展第一和第三產業的龍頭企業;鼓勵發展起點高、市場開拓能力強的科技型龍頭企業。
省政協經濟委員會提供了一組數字:截至2004年,我省規模以上龍頭企業中,資產總額超5億元、10億元的企業均佔0.7%。龍頭企業年銷售收入超億元的企業76戶,而山東省濰坊市龍頭企業年銷售收入超億元的就有89戶。
省政協委員、綏化市政協主席趙金銘說,要狠抓大宗農產品加工龍頭和短腿產業龍頭這兩個重點。我省玉米、水稻、大豆、生豬和乳肉牛產量較大,並且品質優良,從事這方面資源加工的龍頭企業應該大力發展,而大豆和畜禽產品的加工則是我省的短腿,這方面加工企業很少,發展潛力巨大。在農業產業布局總體規劃框架內,要加快這兩個重點產業龍頭的發展速度,並適當向產地集中。同時要打造產業集群,形成規模經濟,整合打造知名品牌,要著力改變我省農產品品牌多而雜、知名度不高、影響力不大、無序競爭的狀態,積極引導和鼓勵有較強經濟實力和輻射能力的龍頭企業,對區域內中小企業的相關產品加以整合,鍛造統一的大品牌,逐步做到一縣一品、一市一牌、全省統用『寒地黑土綠色』牌。
省政協常委、杜爾伯特蒙古族自治縣縣長王玉傑認為,縣一級金融機構及體制不健全,多數沒有商業銀行,融資渠道不暢,加之金融服務不到位,龍頭企業缺少資金,致使企業整體規模小,產業鏈條短,市場競爭能力低,發展壯大困難。建議省裡制定相應的財政和信貸方面扶持政策,拓寬融資渠道,優化金融服務,支持龍頭企業發展壯大。
關鍵詞:自主創新
建議:應通過實施農業高新技術產業化等支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科技進步,引導龍頭企業走農科教、產學研相結合的路子;支持龍頭企業、科研單位和大專院校以資金、設備、技術等要素入股,共同開發和推廣新產品、新技術,逐步建立以企業為主體,以市場為導向,農科教、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
省政協經濟委員會提供了一組數字:目前我省農產品加工85%屬於初級加工,只有15%是精深加工。我省食品加工業產值與農業產值的比值為0.43:1,而發達國家達到了2.0 3.7:1。
省政協常委、大慶市副市長崔強認為,我省龍頭企業發揮自主創新能力,延伸產品加工鏈條,提高產品技術附加值的空間很大。龍頭企業要通過『三個創新』提高科技水平。一是創新質量標准,要保證食品安全。二是要創新科研技術,加強國際科技交流與合作,引進和轉化國際先進技術,逐步發展成為有自主知識產權、創新能力強的現代企業或企業集團。加快技術推廣步伐,建立農業科技入戶和培訓農民的有效載體,把技術送到千家萬戶。三是創新品牌。把實施名牌戰略和發展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緊密結合起來,創造消費熱點,擴大消費需求,提高農產品競爭力,建立和完善品牌管理體系,政府加強引導和推動,科學制定農業名牌發展規劃,加強對農產品名牌的扶持、管理和保護。
趙金銘建議要抓住國家『十一五』時期科技創新主體由科研院所向大企業轉移的有利時機,加快產學研相結合的步伐,引導、鼓勵和支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建立研發中心,開發研制新產品,增強精深加工能力,深化加工層次,拉長產業鏈條,用科技進步帶動產業發展。
關鍵詞:利益共享、風險共擔
建議:積極探索,注重實踐,不斷完善龍頭企業與農戶的利益聯結機制,鼓勵龍頭企業與基地農戶形成穩定的合同關系和緊密的產權關系,采取服務、讓利、分紅等措施,使農戶與企業真正結成『利益共享、風險共擔』、一體化經營的利益共同體,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長效機制的形成。
省政協委員、大慶市政協主席李福民認為,對於產業化經營處於初級階段的地方,要重點發展和規范『訂單農業』,加強產銷銜接,規范產銷方各自的權利和義務,提高訂單履約率,避免由於合同內容漏洞造成違約行為。對產業化經營基礎較好的地方,要通過建立風險基金、實行最低收購保護價、返還一定利潤、提供良種設備、資助周轉金和進行技術培訓等,使企業與農戶建立比較緊密的利益聯結機制。還要積極探索利用期貨市場套期保值的功能,通過期貨交易避免農產品跌價損失,避免經常出現貨款不兌現的『打白條』現象,用契約保護生產者的利益。
哈爾濱市政協副主席楊亞光建議用典型示范、服務扶持、規范發展,不斷提高農業生產的組織化程度,應制定《農業合作經濟組織管理條例》,解決農民專業化合作經濟組織的法律地位問題,確立其非贏利性社團組織的法人地位。對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的營銷活動給予一定的優惠政策,對農民合作組織所需要的化肥等農資應減少流通環節,提供優惠直銷渠道。要扶持農產品行業協會的發展,鼓勵龍頭企業、生產大戶等按照自願聯合的原則,成立當地的農產品行業協會,在信息諮詢、規范經營、價格協調、糾紛調節和風險預警等方面發揮積極作用。同時要積極培育發展農業產業化中介組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