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哈爾濱12月27日電題:公立醫院缺乏『公益心』--專訪國家醫改問題專家、中共中央黨校研究室趙傑博士。
王建民死在北京同仁醫院,讓人們再次將目光聚焦在『醫患』關系上。國家醫改問題專家、中共中央黨校研究室的趙傑博士認為:『作為一個弱勢群體,王建民的死的確讓人感到心痛。而這背後也暴露了目前醫療體系中存在的問題,如何對醫療系統進行整治再次成為社會公眾關注的焦點,而這也這恰恰是需要我們面對的實際問題。』
目前供職中共中央黨校研究室的趙傑博士,同時也是中共中央黨校研究室《思想理論內參》編輯部的副主任,多年來一直致力於我國醫療制度改革的研討。趙傑說,近年來,人們看到過醫院的『見利忘義』,也見到過醫院的『見死不救』。無論是貪婪還是冷漠,都反映出醫德醫風的扭曲和淪喪。然而,當人們把譴責的目光投向那些值班醫生、值班護士的時候,大家應該想一想,是什麼讓他們變得如此貪婪又如此的冷漠無情?是什麼讓他們失去了人類最基本的同情心?這其中當然有醫療體制過度市場化的原因,有『扶貧醫療救助』缺位的原因。
趙傑說,在我國,目前各醫院基本都是在『以藥養醫』的體制下運作的。對於非營利性醫院,政府財政除實行專項補助撥款,用於醫院基建、設備購置和維修費用支出外,醫院要維持運營和發展,需要靠醫療服務和藥品收入來彌補經費不足。在診療費用很低而財政補充不足的情況下,醫院要想生存、發展,就不得不靠高價格、高利潤的藥品以及醫療服務來『補充能量』。目前,公立醫院對於百姓救治的基本服務不足,普遍存在『公益性質』淡化。諸如王建民慘死事件已經足以說明,醫院並沒有按照『以人為本』來履行自己『救死扶傷』的神聖職責,而是單純追求經濟效益,這種做法是完全錯誤的。
趙傑說,在這一事件中,實際上暴露的不僅僅是『醫』和『患』之間的矛盾,更重要的是表明了現實醫療體制中存在的缺失。『患者』一方由於自身勢力的弱小,聲音不足,導致了話語權大多掌握在『醫方』。現在,無論是有錢的還是沒錢的患者,在醫療過程中,對醫療服務都不滿意。
事實上,各個醫院都有醫德醫風方面的若乾規定,也有收費方面的若乾規定。但在實際操作中,醫院的很多制度保護的是醫院的利益而不是患者的利益。因為制度的不對等而導致了醫患權益的不對等。醫療消費的特征在於:患者是治療方案和藥品消費的『資金支付者』,而醫師是藥品購買決策的『處方消費者』。醫師與患者關於病情、藥品療效等醫療專業知識的信息不對稱,在醫療服務『處方者』引導『支付者』,『支付者』依賴『處方者』的情形下,『支付者』為自己醫療消費付費的『預算約束』,容易被『處方者』忽視甚至是惡意突破。趙傑博士說,『王建民之死』折射出了醫療服務背後的運行體制的問題。而有關職能部門監管力度不夠,也是造成這種現狀的原因之一。』
目前,人們已經普遍意識到,為滿足人民群眾不斷增長的醫療健康需要,將傳統計劃經濟體制下,轉嫁給患者承擔的、不透明、『准補貼』性質的『以藥養醫』政策,逐漸轉變和過渡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各類所有制醫院之間通過優化管理、平等競爭,實現自身醫療服務價值的『以醫養醫』,這是城市醫療體制改革的根本出路。
趙傑博士認為,衡量一種制度是否具備正義,或者說在多大程度上具有了正義,就是要看這種制度在多大程度上體現了對弱者的敏感與反應。一個不能救人,特別是不能救弱勢人群於危難之中的醫療制度肯定需要改變。通過醫療衛生體制改革,首先要達到社會的整體公平,而不能只讓一部分人享受這種改革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