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哈爾濱12月27日電 中共中央黨校博士石建國認為:『見死不救比天價醫療費更加惡劣,後果也將更加嚴重。試想,「民警送進醫院」、「搶救室門口」、「沒錢」、「死掉」——這幾個關鍵詞對囊中羞澀的人們會形成怎樣的刺激!窮人患病,要怎樣纔能救自己?所以說,不要讓下一個王建民出現,應該成為全社會共同面臨的新課題。』
石建國說,我國醫療體制的根本宗旨應該是救死扶傷,但現實生活中卻不知什麼時候變成了惟利是圖,如果繼續這樣下去,下一個王建民就會變成你、我、他。這並非危言聳聽,事實表明『王建民之死』絕非偶然。今年10月27日,湖北省黃石市婦幼保健院的退休院長昏倒在自己主政十年的醫院門口,也是沒有一位醫生對其實施救治。由此可見,醫護人員在面對無錢病人時所表現出的『冷血』或許已成『職業病』,已是隨處皆然。
石建國說,面對社會輿論的指責,醫院總拿經費之類的難處辯解自己見死不救的行為,可為什麼趙華瓊醫生辦的民間醫院能做到的,拿著國家撥款的公立醫院反而卻做不了呢?同樣是醫生,趙醫生面對民工的哀求,寧願冒著被人誤解和被有關部門處罰的風險,遵從良心的意願為農民工子女看病;而見錢眼開的『人民幣醫院』的醫生們面對病人整整一夜的苦苦哀求和疼痛呻吟,卻仍然可以置之不顧,讓其最後慘死在搶救室門外。
石建國說,對於醫療衛生部門,只要將經濟效益放在首位,就必然出現不惜損害患者的健康,甚至危及患者生命的做法。當拯救生命只是醫院和醫生賺錢的手段,而不是追求的目標,結果是可怕的。這種蛻變不僅僅表現為冷漠無情,更嚴重的後果是它將危害群眾的基本生命權利,激化社會矛盾。『保證每一個危重病人在任何情況下都能得到救治,不僅是醫院的責任,也是義務。』
石建國最後說,公立醫院作為免稅的公益機構,他們一邊享受著國家的免稅政策,一邊處心積慮地牟取暴利,為什麼從來沒有想要設立專門的『見死必救基金』。生命不能白白逝去,必須有人為見死不救負責:有人應該引咎辭職,有人應該被開除處理,還有人應該被剝奪行醫資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