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社會萬象  >  民生
搜 索
中國預防醫學科學院張宏偉:醫院的公益性質不容動搖
2005-12-27 02:23:25 來源:東北網-黑龍江晨報  作者:殷政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哈爾濱12月27日電 『王建民的死雖然是個案,但是也暴露了醫療體制中的某些偏差。』中國預防醫學科學院環境衛生監督所的張宏偉教授表示。

  張宏偉教授說,公立醫院是非營利的社會公益性事業單位,本應以追求社會效益為第一准則,為人民群眾提供優質高效的醫療服務。但過分強調經濟效益、單純追求利潤指標,必然背離公立醫療機構的基本定位和行為准則,『沒有錢的患者得不到救治而死在醫院,實質上也是醫院經濟效益和社會責任兩者之間矛盾衝突的集中體現。』

  張宏偉教授說,本來王建民有三次求生機會,三次被好心人送到醫院。但是,今天的醫院更像商店:看病拿錢來。於是,王建民因為拿不出錢來死在了搶救室門外。曾有網友這樣質問王建民事件:『醫院做成了產業,產業讓醫院改換門庭,手術臺改成櫃臺,看病變成搶錢,不擇手段的榨乾你最後一個銅板。產業讓藥廠變成市場,藥品不再是「對癥」而是「對錢」,廉價的藥品不再生產,天價藥品昂貴儀器加足馬力上市。生老病死做成了產業,那個救死扶傷的宗旨不見蹤影。難道我們的醫改教改就是為了剝奪工人農民的生死權益,為了讓工人農民看不起病上不起學?』

  『所以說,醫療衛生領域有失公平性的問題已經到了非解決不可的地步了。』張宏偉教授說,無論是在城市還是農村,在表面繁榮的經濟背後還存在著貧困群體。他們有病不敢去看,病情嚴重應該住院卻不敢住院,住了院尚未痊愈便匆匆離去、生怕背上沈重的經濟負擔。『小病扛、大病拖』的後果往往是小病拖成大病,大病導致勞動力喪失,甚至傾家蕩產。『因貧致病,因病返貧』的惡性循環正在變成中國城鄉的一個社會問題。

  『應當建立並完善規范統一、形式多樣的醫療救助體系。在弱勢人群的醫療救助上,政府應負有較多的責任,以維護社會公平。這其中,醫院更加體現以人為本的原則,遵從仁愛原則,時刻以救死扶傷為己任。』張宏偉教授建議,醫院要轉變運行機制,維護公益性質,遏制『創收』的利益驅動。相關職能部門應當為公民提供最基本的醫療保障,保證貧困的危重病人在任何情況下都能得到適時救治。要建立並完善『貧困人群醫療救助體系』的社會保障,從而從根本上杜絕醫院見死不救事件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