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政務·政策  >  政務
搜 索
致富路上的領航人——記黑河市愛輝區西崗子鎮坤站村黨支部書記郝華
2005-12-29 15:48:34 來源:東北網  作者:高長利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12月29日電(記者 高長利)走進黑河市愛輝區坤站村,一排排嶄新的磚瓦房,整齊的柵欄,乾淨的街道,兩旁綠樹成蔭,整個村莊掩映在一片翠綠之中。走進村民家中,庭院中各種農用機械擺放整齊,家家戶戶乾淨利落。當問起村民坤站村怎麼這麼乾淨、這麼富時,村民們異口同聲地說:『我們能夠致富,全靠有一個好支部,有一個為村民想事乾事,帶領群眾致富的好書記。』

  村民說的這位好書記就是郝華,今年40歲。擔任黨支部書記4年來,他一心為民,團結帶領村民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調整產業結構,發展農村經濟,拓寬增收渠道,不斷壯大集體經濟,增加農民收入。幾年的努力,坤站村由一個負債村一躍成為了全區的先進村。他也由於工作成績突出,多次被評為『優秀村黨支部書記』、『農民黨員致富帶頭人』、『佘樹德、付華廷式的村黨組織書記』。

  抓班子 帶隊伍

  常言說的好:『一個人滿身是鐵,能打幾個釘』!一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只有把全體黨員發動起來,黨支部纔有希望,老百姓共同致富纔有可能。要發揮好黨支部全體黨員的作用,是郝華上任之初的感受。

  調動黨員的積極性,必須先從思想工作入手,提高黨員的思想認識。為此,郝華組織召開了黨支部委員會議,要求支部班子成員不但要帶頭,而且還要帶好頭,發揮好先鋒模范作用,帶領群眾致富。黨支部還組織全村黨員利用一個月的時間,學習方針政策、優秀共產黨員的先進事跡。通過學習和對比,全村黨員有了深刻的反思,提高了帶領農民群眾發家致富的自覺性和主動性。村裡還開展大討論,黨員們在討論中認識到,的確應該找點事做了,要給群眾辦一些好事實事。

  黨員的積極性調動起來了,但黨員的能力和本領還不強,還無法去帶領群眾致富。郝華到區裡聘請農業專家和技術人員利用冬閑時間到村裡為黨員上課。經過一個冬天的學習,全村每一名黨員都掌握了3-4門農村實用技術,為全村黨員帶頭致富和帶領致富提供了條件。經過幾年的努力,全村15名黨員都成為了村裡的致富能手,黨員帶動和示范作用明顯增強。

  在工作中,他以身作則,帶頭發展經濟,為全村黨員做出了榜樣。坤站村黨支部在他的帶動下,黨支部的凝聚力和戰斗力明顯增強,帶領村民走上了致富路。村黨支部連續4年被愛輝區委評為『五個好』建設先進村黨支部。

  謀發展 走富路

  坤站村是個小村,360多口人,人均土地不足17畝。多年來,村民始終過著『日出而耕,日落而息』的生活,雖說吃穿不愁,但總是富裕不起來。2000年,他上任伊始,坤站村村集體積累少,村經濟發展後勁不足;村民致富意識不強,大多數村民存在『小富即安』的思想;黨支部班子作用不大,帶領群眾致富的本領不強,辦法不多。他看在眼裡,急在心上。

  如何能夠帶領村民走上富裕的道路,是他上任以來連做夢都在想的問題。

  思路問題是制約發展的大問題,必須結合坤站村的實際,確定好發展思路。郝華利用晚上的時間,組織帶領黨支部班子成員深入地學習一些先進村的致富經驗和門路,討論研究人家是怎樣帶領農民致富的。經過一段時間的深入學習和研究,黨支部一班人認為,發展種植業,帶動養殖業,搞好第三產業是發展全村經濟,帶領農民致富奔小康的必由之路。

  要想帶領大家富,首先得自己富,自己富了,纔有說服力,黨員、群眾纔能跟著自己乾,共同致富。

  他尋思著『要想過上好日子,就得琢磨點別的門道』。光說不練,群眾是不能相信的。說乾就乾,他與2名親屬通過股份合作的形式,投資20萬元辦起了一個廠房面積300平方米的面粉加工廠,帶頭搞起了第三產業。郝華通過考察學習、聘請技師,努力學習加工技術,刻苦鑽研經營管理,不但當年實現投產,並且當年就見到了效益。幾年來還為全村村民解決了小麥銷售難的問題。靠種植業和加工業,他家年人均純收入達到26000多元,成為全村首屈一指的致富大戶。他在搞好自己生產經營的同時,積極鼓勵和幫助群眾發展第三產業,現在全村有2家加工戶、2家專業運輸戶、2家商品零售戶,拓寬了農民的增收渠道。

  2004年初,省農機局要在全省為數不多的村屯建立大型農機合作社。一聽到這個消息,村黨支部就多次開會研究,認為這個項目對農業增產、農民增收有極大的推動作用,應該力爭到這個項目。但當時部分群眾不同意上這個項目,尤其是有些有機戶,認為在村裡建起了農機合作社,他們的機械就派不上用場了。另外省裡要求的自籌資金也難以落實,再加上廠庫房的建設問題,這些都成了建立農機合作社的難題。全村黨員在郝華的帶動下,深入到農戶家中,逐戶進行思想動員,通過串門走訪、嘮嗑談心等方式,講政策,算效益,耐心做群眾的思想工作,尤其是對有機戶進行了重點的開導教育,說服他們捨小家為大家。通過耐心的開導,群眾的信心足了,勁頭也來了。有的群眾一開始不敢入股,他就帶領黨員帶頭入股,在他的帶動下,黨員孫廣華、朱亞茹分別自籌了7萬元帶頭入股,全村黨員入股資金達到20多萬元。在黨員的帶動下,群眾接受了這一新生事物,最後全村共自籌資金50萬元。經過努力,終於爭取到了國家匹配資金96.25萬元的農機合作社項目。在廠庫房的建設和合作社的管理上,他提出了『以社為家』的口號,在他的帶動下,黨團員等中堅力量開展了建設農機合作社義務大勞動,無論是建辦公室、車庫、廠棚,還是拉砂子、修路,沒有一句怨言。郝華家的機車壞了,他顧不上修理,一心撲在了合作社的建設上,致使自家播種錯過了高產期。在這期間,他愛人得了乳腺癌到黑河進行手術,他只在黑河呆了半天,就把愛人托付給親屬,又回到村裡投身到農機合作社廠庫房的建設工地。在他的感召下,全村人都參加到農機合作社的建設當中。通過黨員、群眾的共同努力,農機合作社僅用一個月時間就初具規模,沒有耽誤當年的春播生產。2004年,在春澇十分嚴重的情況下,合作社的大型農機具發揮了優勢,而且在耕作上采取了先貧困戶軍屬戶、再普通群眾、後黨員的排序,價格比周圍村屯下調10%,農機合作社用實際行動贏得了群眾的稱贊。在完成本村生產作業後,村裡的農機還外出創收20餘萬元,使群眾見到了實實在在的效益。

  郝華認為,要使農業增產增效,必須選准好的項目和好的品種。2004年,他通過多方協調,從農業部門爭取到黑河19號『雙高』大豆優良品種28噸,使全村『雙高』大豆種植面積達到6000多畝,佔全村耕地的98%,優化了種植業結構。郝華還抓住全區實施『糧轉畜』的有利時機,努力實現坤站村養殖業零的突破。僅2004年,他就通過與銀行信貸部門協調,下撥畜牧貸款68萬元,解決了資金短缺的問題,調動了群眾發展畜牧業的積極性,使該村從以前的『無牛』村發展到現在存欄奶牛61頭、黃牛157頭的養殖村,推動了產業結構調整。

  通過調整產業結構,發展農村經濟,拓寬增收渠道,坤站村經濟呈現出良好的發展勢頭,2004年村集體積累達到了150萬元,農民人均收入達到了2973元。

  保穩定 樹正風

  作為村黨支部書記,光帶領群眾發展經濟不行,還要積極做好全村的穩定工作,確保一方平安。郝華經常利用農閑時間學習農村政策、法律知識,特別是土地方面的政策。經過幾年的學習,現在他自己成了全村農村政策的明白人。這使他在調解村裡糾紛時,能夠做到以政策為依據,以理服人、以情感人,將矛盾化解在村內。幾年來,他共化解土地糾紛3起,坤站村連續三年無上訪事件發生。

  以前,村裡風氣不太好,農閑時五個一群、三個一伙地往一起湊,打打麻將、甩甩撲克什麼的。他擔任黨支部書記後,經常與鎮司法所、交警隊、派出所取得聯系,並與這些單位結成聯系對子,邀請他們給群眾講民法、刑法、交通法規等知識,教育群眾學法懂法,進一步提高了村民的法律意識。他還組織了『文化大院』,組織村民群眾自編自演,搞了一些文藝節目,豐富了群眾的業餘文化生活。經過幾年的教育引導,群眾遠離了『黃、賭、毒』,社會風氣得到了進一步的好轉。每年春季,在他的帶動下,以黨員『三個代表』責任區為單位,開展大規模的村屯綠化美化建設,通過黨員帶領群眾拉砂墊路、栽花種草,使全村的村容村貌煥然一新。

  坤站村治安良好,環境優美,2000年,被評為市級文明村標兵。2001年,獲得了『省級安全文明村』。

  解難題 樂助人

  郝華樂於助人,常年幫助村裡貧困戶,積極為老百姓做好事、解難題。

  村裡朱士華夫妻倆都是啞吧,上有70多歲的老母親,下有14歲上初中的女兒,朱士華因車禍骨折不能從事重體力勞動。因此,朱士華成了村裡的貧困戶。郝華與鎮中學協調溝通後,免除了朱士華女兒的學雜費。春耕時郝華還幫助朱士華擔保貸款、播種,為其解決了難題。

  村民郭學民想辦榨油廠,但缺少資金。郝華協調鎮信用社,並出面擔保,為其貸款10萬元建起了『利民』榨油廠。現在,『利民』榨油廠已經發展為年利潤達10餘萬元的小型企業,郭學民也走上了富裕路。

  農閑時節,郝華把村裡的6名困難群眾安排到自己的面粉加工廠裡工作,讓他們閑暇時候有事乾、有錢掙。

  2004年,郝華還抓住修建202國道的有利契機,與施工單位聯系,帶領村民出車出工,創收10餘萬元,增加了農民的收入。這一樁一件小事,都讓群眾真切地感受到郝華是坤站村老百姓的貼心人。

責任編輯:焦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