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政務·政策  >  政務
搜 索
『打拼出咱農民的文化新天地』——記黑河市愛輝區四嘉子鄉原文化站站長曹文明
2005-07-13 21:47:00 來源:東北網  作者:隋洪波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哈爾濱7月13日電 題:『打拼出咱農民的文化新天地』——記黑河市愛輝區四嘉子鄉原文化站站長曹文明

  記者 隋洪波

  距離黑河1個小時的路程,就是四嘉子鄉。在鄉政府辦公的平房對個,曾經是一位老人工作過的地方。走進走廊,左拐第一間,推開房門,一張陳舊的辦公桌映入眼簾。人們一直把這張辦公桌放置在那裡,提起它的辦公主人——一位多纔多藝吹拉彈唱皆行已經過逝的老人,工作人員的淚水蒙住了雙眼......

工作人員所指就是老人的辦公桌

  許多人都由衷地稱呼他為曹老師,他的這個稱謂更多的是來自老百姓心中對他的愛戴。他對農村文化大院建設癡情,他為農村先進文化事業獻身,是有目共睹的。

  (一)見證老人生命歷程的四天

  2004年5月23日到26日,短短四天的一段時間曾經見證一位老人的歷程。

  2004年5月23日,他清晨譜寫樂譜

  2004年5月24日,他輔導鼓手排練

  2004年5月25日,他不顧高血壓『替補』吹奏嗩吶曲《喜洋洋》

  2004年5月26日,他因腦溢血猝然倒下......

  他生命中最後的一句話是『再練習一遍,稿子在兜裡。』

  老人2004年離去的時候57歲。

  他是一位平凡的農村文化站站長,然而,他卻不是一位普通的農村文化工作者。

  在黑河市愛輝區四嘉子鄉,記者在一張合影的照片中,看到了他,一位慈祥的滿族老人,一位體態微胖、臉上寫滿對農村文藝深深眷戀的老人。

  『他是一位熱愛農村群眾文化的人。多纔多藝熱心幫助人。誠實、實在、熱心,生前做的都是平凡的小事。他的足跡已經遍及四嘉子鄉的各個村子。』四嘉子鄉副書記關鎮榮這樣評價這位老人,『無論哪一場演出,他都身兼編導、策劃、劇務等多職,有時候樂手不夠他就上場當「外援」。嗩吶、小號、笛子……演出需要哪樣他就吹哪樣。』

  (二)組建農村樂隊創建文化大院

  1987年,他走上愛輝區四嘉子鄉文化站站長的崗位。

  『三個月種田,三個月過年,三個月耍錢,三個月乾閑』。這句話仍是東北部分地區農民生活的縮影。在一些地方,賭博、酗酒、斗毆不斷,歪風邪氣滋生,迷信、邪教活動進了村……

  組建農民自己的樂隊,一直是他的想法。經過努力,了解情況。第一支農民樂隊在四嘉子鄉卡倫山村誕生了。這也是以後『文化大院』的雛形。

卡倫山村的文化大院活動展示板

  最初,各地農村的群眾文化活動沒有固定的地點和內容,大家就和那些平時喜歡吹拉彈唱、讀書看報的村民學,久而久之,這些村民的家成了開展文化活動的固定場所,在政府的支持下,逐漸發展成農村文化大院。當地的文藝團體也都由農民組成,白天地裡乾活,閑暇自娛自樂。演出節目基本上都是自編、自導、自演,非常貼近百姓生活和農村實際,為群眾所喜聞樂見。

  在黑河市愛輝區記者了解到,在當地,鄉鎮和村屯積極探索辦法籌措資金,他們采取村裡資助一點、愛好者湊一點、文化大院院長貢獻一點的辦法購置音響設備和樂器,這樣,既擴大了籌資渠道,又使得農民們更加愛惜文化大院的設施設備。

農村樂隊演出

  2000年四嘉鄉躋身全省先進文化行列,《人民日報》、《黑龍江日報》等多家媒體的記者紛至沓來,他也先後榮獲了全區『五一』勞動獎章,被授予黑河市文化系統先進工作者等榮譽稱號。

  (三)『打拼出咱農民的文化新天地』

  2001年5月,他正式退休。本來可以頤養天年,盡情享受天倫之樂;但是他的心卻一直撲在農村文化工作中。退休僅5天,一場別開生面的農村文藝演出就出現在各村的廣場上。2001年,農民『文化大院』第一次公開演出。他站在臺上非常動情,『咱四嘉子鄉山水有靈氣,幾百年以前,這山這水孕育出滿族的百年興盛,現在山還是這山,水還是這水,咱就要自己打拼出咱農民的文化新天地』。他深知,文化工作連著經濟發展,連著百姓,反映出的是黨在群眾中間的形象。因此,他經常出謀劃策,全力為地方經濟發展營造輿論氛圍。

  2002年,黑河推行『開放興鄉』的招商戰略。他就以此為題,動員全鄉范圍的文藝演出,群眾自願報名。這次演出各村共200多名演員、千餘名群眾參與,長達8小時的演出無一人中途退場。

  幾年來,他組織『金色田野農民藝術節』、『周末大舞臺』廣場演出等各類的演出不下百場,創作節目4類300多件,黑河市區也多次邀請他和他的文藝隊演出,農村文化也漸漸被人們認可。

  (四)農村先進文化的踐行者

  『文化大院』用農民喜聞樂見的形式和新穎獨到的內容,吸引著群眾的注意力,日常的演出也由兩個月的一次逐漸演變成每周一次或者兩次,文化大院的這種形式也以健康向上,崇尚文明的特點在全鄉全省推廣起來。

  當時任黑龍江省委常委、省委宣傳部長的劉東輝同志親自蒞臨參觀表演,並且給予文化大院贊賞。他握著老人的手說,『萬物皆有頭,你就是文化大院的先行者,是龍頭,也是先進文化的踐行者』。

農民們自編自演的舞蹈、快板、歌曲等節目在演出

  『喜鵲枝頭喳喳叫,老兩口高興把活乾;黨的政策說話算了數啊,我們放心發家有奔頭,致富勁頭更大呀……』2005年盛夏時節,記者來到黑龍江省黑河市愛輝區四嘉子鄉大烏斯利村,正趕上村裡的文化大院演出。農民們自編自演的舞蹈、快板、歌曲等節目,或宣傳黨的新政策,或贊美農村新變化,或勸誡人們走正道,不時引起群眾會心的笑聲。

  據了解,到目前,黑龍江農村文化大院活動,已由最初的唱歌、跳舞,發展到文藝表演、讀書看報、書法繪畫、剪紙、雕刻、運動健身等多種形式,有的地方還形成了『一村一院、一院一品』的格局。

  如今,在黑龍江省各地,像四嘉子鄉這樣把文藝活動開展得有聲有色的『農村文化大院』有上千個,而且已經成為黑龍江省豐富農村文化生活、密切黨群乾群關系、加強黨的執政能力的一個有效載體。

  (五)全身心地投入

  66頁的作品。

  這是他生前創作的一些作品,翻看這些,字裡行間流露出一位熱心農村文化建設老人的心聲。

老人去世前還在惦記著的曲譜《鑼鼓群》

  『敲鑼打鼓來歡迎歡迎四鄰姐妹到我屯指導我們把工作搞計生工作要搞好......』

  這是一曲普通的《鑼鼓群》,然而,卻又不是普通的《鑼鼓群》,因為這是一位常年工作在農村文化戰線老人去世前還在惦記著的曲譜。

  他創作演出的熱情是出名的。大烏斯利村國建軍回憶說,『每次來我們這裡排練,他興致都很高,常常3點多鍾就起床,提醒我們背臺詞。他身體很胖,有冠心病、高血壓等疾病,經常會胸悶頭痛。這個時候,他就會靠在牆邊,打開隨身的包,掏出救心丸和降壓片含在嘴裡。他的包裡除了藥就只有筆和紙了。』

  這股勁頭讓大家心裡陣陣感動,這份癡情讓人們敬佩不已。

  春節是闔家團圓的日子,也是文化大院演出的旺季。他總是只顧著演出,顧不上團圓。2001年除夕,他在大烏斯利村組織春節演出;2002年除夕,他在卡倫山村籌劃春節晚會;2003年除夕,他在小烏斯利村排練秧歌。他對農村文化大院的建設傾注了大量的心血。

  (六)『再練一遍』

  卡倫山村的關斌忠,是他生前三十多年的好友。『他是我的好朋友,畢業於黑河師專。他身體多病,卻一直放不下他所喜歡那份工作。退休後,他也不間斷到各村去指導排練演出。

  『去年5月22日,他生日的前一天,我給他打電話,問他知道明天什麼日子嗎?他說不知道。我說是你的生日,你打算怎麼過?他在電話中說,啊算了,我太忙,要寫樂譜還要去現場排練,頭也痛,沒有時間,今年的就不過了。』

  23日他忙了一天,24日又進行輔導。25日,要有器樂演奏《喜洋洋》,嗩吶樂手因事沒有來,為了不影響排練,他不顧自己身體有高血壓病的危險,自己替補上臺演奏。當時,他的臉色就不好,大家都勸他休息休息,他卻總督促大家再來一遍。26日早晨,他突然發病。隨後被送到了醫院,診斷為腦乾出血,並且因出血面積較大已經無法救治。

  『那是他生命的最後日子。在病床前,我在他耳邊輕聲問他,老曹,你還有什麼事情要說嗎。他對我說了3句話,其中的一句就是「再練習一遍,稿子在兜裡。」』

  在他腦溢血住院的4小時以後,四嘉子鄉文藝代表隊在黑河市的農村文藝演出中,包攬了四項一等獎中的三項。然而,一直處於昏迷狀態的他卻再也無法聽到這個消息了。帶著對農村文化事業的依依不捨,帶著對未盡工作的深深遺憾,他在2004年6月1日永遠地離開了人世。

  出殯時,人們相扶相攜、一路哭送。

  那一天,江水嗚咽,丁香舉哀。

  采訪中,文藝骨乾們告訴記者,現在生活富裕了,農民也要追求精神生活。大烏斯利村國建軍說,『他的這種無私奉獻的精神把四家鄉所有的文化大院的群眾文化都帶動了起來,在他走以後,農村文化大院的活動還在繼續。我們回報他,就一定要辦好文化大院。』

  再一次,輕輕翻閱他的作品。看著手寫的字體樂譜。這位老人的音容笑貌仿佛就在眼前。一位一生為農村文化生活忘我創作的老人,一位為農村文化建設一路奔走的老人,一位彌留之際還惦念農村文化事業的老人;他的名字永遠定格在四嘉子鄉每一位農民的心中——他就是黑河市愛輝區四嘉子鄉原文化站站長曹文明。

責任編輯:杜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