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2月30日電 題:校園暴力的背後
校園,本該是一方淨土,文明的殿堂;然而,校園暴力事件卻時有發生,給寧靜的校園蒙上了一層陰影。從同學之間因瑣事引發的互毆到師生衝突的發生,從普通的校園暴力侵害到校園暴力犯罪……
形形色色的校園暴力
『黑色星期五』,是一個初中男生的綽號。在談起這個綽號來歷的時候,他的臉上流露出一絲無奈。
他的父母早出晚歸忙於生意,所以經常給他一些零錢吃飯,當時他是初一學年組裡的『小財主』之一。一個周五晚上,在放學回家的途中,他被四五個同校的高年級學生攔住要錢。他說錢已花光了,幾個人上來就打……也就從那天開始,他必須在每個周五向『老大』交錢,否則就要挨打,他的綽號也就由此而來。被打數次以後,他纔把此事告訴父母和老師,之後,他再次挨『老大』的打。後來,他不再把自己挨打的事情向任何人講,而是利用各種手段想方設法聯合更多愛打架的同學,終於在一天晚上把『老大』等人打了。從那以後,他便成為全校學生眼中的『大哥』。為此,『黑色星期五』總結出一條:很多校園中的『老大』都是被打出來的。
半個月前的一個下午,某中學的學生李明(化名)在上政治課時被人叫出教室,幾個人不由分說對他拳腳相加。李明身體多處被打傷,住進急診觀察室觀察。
據李明講,當天中午放學後,他在校園外的食品攤上買零食,突然有3個陌生人對他又打又罵,幸好被及時趕來的好心人拉開。隨後,他回到教室,聽說打人者是受同學洋洋(化名)指使。他找到洋洋理論,起初只是對罵幾句,後來廝打在一起。倆人在互相廝打時被另外3個同學看見,便出手幫他打洋洋。下午第一節上課不久,有人敲門以有事為由叫他,經老師允許後,他剛走到班級門口,就有五六個膀大腰圓的人對他一頓拳打腳踢。有幾位來拉架的同學也被打人者罵走了,還有一個同學臀部被打傷住院。後經了解打人者是洋洋的家長領來的。
某校初三一女同學與福利院的一名19歲青年勾結,經常在校門口向放學的學生索要錢財。他們通常所用手段是,先威脅後大打出手。『「大姐」可厲害了,她的事情我不敢說……』在該學校的學生當中談起『大姐』,學生們都露出很懼怕的樣子。據了解,該女同學除了向低年級學生索要錢財外,還在學校裡模仿『黑社會』的一些做法,讓學生稱其『大姐』,如果有不服氣者,就會遭到恐嚇和毆打。該女同學的行為引起一些學生家長的強烈不滿,紛紛找到學校要求對該女同學做出處理。
在校園裡采訪時,很多同學反映,『戀愛』中『爭風吃醋』常常引發校園暴力,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女同學向記者講述了不久前發生在她身邊的事情。
由於同桌長得十分漂亮,很多男同學都追她。在半年前,同桌終於找到了心目中的『白馬王子』,和班裡的一名男同學,背著老師和家長談起了『戀愛』。就在男同學癡情地愛著她時,她卻突然離開了那名男同學,與同學年的一個家裡很有錢的男同學好上了。在同桌的初戀男友了解到實情後,找來學校裡愛打架的同學,約好晚自習後在校園外『火拼』。次日,她發現,同桌的初戀男友臉上有一處傷痕,而同桌的新男友沒有來上課。
據了解,校園暴力事件在很多學校都會發生,只是打架的時間多在晚上,所以絕大多數的暴力事件發生後,家長和老師是很難知道的。
暴力的發生絕非偶然
是什麼原因導致校園暴力頻頻發生?記者在采訪當中了解到,主要原因來自社會、家庭和學校三個方面。
大慶師范學院工商管理與法律系主任、教授、法學博士丁啟明說,近年來我市校園暴力事件頻發,有個體學生的內在原因,但是,影響學生的外在原因也不可小視,具有普遍性。現在的孩子從出生到長大所感受到的是父母、家庭、學校、社會和國家的關愛關懷及服務,有些孩子不懂得應當對家庭、社會、國家和歷史負起責任。在學生當中普遍存在信仰缺失和道德失范的現象,使學生丟掉了評判真善美和假丑惡的標准。中小學校只注重知識的傳授,忽略對學生人格的培養和塑造,德育教育與社會現實與人性相脫節。社會不公平和社會反差造成了學生心靈的傷害和扭曲,貧富、地位、工農、城鄉等差距,重點高校與普通高校、重點中學與普通中學、基礎班與重點班及普通班等人為制造的不公平,把學生的心靈變得更加脆弱,這樣的心靈一旦受到外界因素的影響和刺激就可能引起違法違紀的偶發事件。
提起孩子在學校被欺負的事情,『黑色星期五』的媽媽說:『孩子在學校被別的學生欺負以後,曾經想過給孩子轉學,但由於種種原因沒有轉成。自從孩子經常被欺負以後,學習成績明顯下降不說,孩子的性格都有明顯的變化,平日裡很喜歡說笑的孩子很少說話了。』後來,這孩子便開始在學校惹禍,經常打別的同學,孩子之所以變壞,家長也有很重要的責任。
記者在采訪中發現,在父母文化素質較低、品德修養較差、生活方式不夠健康的家庭裡成長的孩子;單親家庭的孩子;以及隔代教育和管理的孩子,都有不同程度的暴力傾向。『兩年前,我就被一個學生打過,而且該學生還要用刀刺我。對於這樣的學生,在與其家長溝通及對其說教無效的情況下,一是開除學籍,二是控制這樣的學生少出問題,盡量不讓其他學生和他接近。其它真的一點招都沒有啊!』一位有十餘年教齡的初中教師身有感觸地說,校園暴力是個『毒瘤』,如果控制不好,其『傳染』的速度非常快。表現較好的學生和那些身有劣跡的學生混在一起,久而久之,好學生也很快會變壞的。對於那些劣跡多的學生來說,如果你對他管得太嚴了,他就會動手打你。
對此,心理專家趙希武認為,現在大多數孩子是獨苗,在人際交往中容易出現自私、任性、衝動等心理,一些學生以自我為中心,受到挫折後容易產生心理失衡。學生課業負擔較重,學習生活單調,一些學生心理不堪重負,往往會出現心理障礙,導致學生之間發生矛盾和產生過激行為。中小學教材中的法律知識空泛,與社會生活的實際相距甚遠,學生不能評價觸犯刑法的預期後果,也讓他們輕易地采取過激的行為方式。
專家為和諧校園支招兒
學生施暴事件頻頻發生,引起政府、學校、家長和社會各界的普遍關注,人們在為這些暴力事件感到震驚、痛心的同時也在反思。
如何纔能避免類似事情的發生呢?丁博士認為:在一個多元的開放的市場經濟社會中,社會對人纔的選擇和需求是多規格多層次的,在提倡素質教育的同時,不能忽視對個性發展的教育。中小學應改進空洞說教的德育教育方式方法,把德育教育同社會生活、家庭生活的實際聯系起來進行。要彌合社會不公平不平等和社會歧視給學生帶來的心靈創傷,有待社會體制的變革,有待法律政策的調整,有待打破人為造成的不公平不平等和社會歧視現象,有待教育平等地對待每個受教育者,保障受教育權的實現。另外,必須加強和改進中小學的法律教育,使中小學法律教育落到實處,收到良效。
心理專家趙希武認為:學生家長應該互敬互愛消除家庭暴力,讓孩子有個充滿愛心的家庭;學校教育學生學會正常而有效的溝通和交流的方式,教給學生處理應急事件的途徑和手段;教會學生表達自己合理要求、維護自己合法權益以及進行申訴的方式,並建立這樣的通道和機制;教育學生要善於合作與互助,並在學校和家長的引導下,建立友愛、互助的組織:心理諮詢站、知心互助組等;教育學生常懷感恩之心,培養學生愛的意識和能力、豐富深沈的感情世界,以健全他們的人格。
遏制校園暴力、構建和諧校園是一項任重道遠的系統工程,需要社會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我們期待著校園能早日恢復她應有的寧靜與純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