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月3日電 『十一五』,激活農村市場將成為黑龍江省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內容。
作為農業大省,黑龍江省農村市場有著巨大的潛在需求。但長期以來,受重生產、輕流通思想的影響,黑龍江省農村市場體系建設滯後,不適應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農村商品流通網絡建設十分薄弱,商品雙向流通渠道十分不暢,農民賣難、買難問題相當突出。
因而,加快農村市場體系建設,成為『十一五』規劃中的一項重要內容。我省將構建符合農村實際的高效順暢流通網絡,到20l0年,初步形成以規范運營的鄉村零售網點為基礎,以大中型批發市場和連鎖配送中心為骨乾,以農民流通合作組織和大型農村流通企業為主體,農產品、消費品和農業生產資料市場全面協調發展的現代農村市場流通體系。
建立農村消費品流通體系
農村消費偏『冷』一直是困擾消費市場的大問題。經濟學常識告訴我們,並不是絕對收入提高了,消費水平就一定提高。在農村市場,還有大量非收入因素制約著消費增長,我省最突出的表現是農村尚缺乏現代流通網絡,農民消費成本過高。
省商務廳參與『十一五』規劃制定的相關人士介紹,『十一五』期間,我省將下大力氣引導和擴大農村消費,建立農村消費品流通體系。
加快實施『萬村千鄉』市場工程,形成為農村居民日常生活服務的零售網絡終端。改造和建立標准化的『農家店』,到『十一五』末期,覆蓋全省60%的行政村和70%的鄉鎮,初步形成以城區店為龍頭、鄉鎮店為骨乾、村級店為基礎的農村消費經營網絡。以縣城和中心城鎮為重點,積極發展連鎖超市、便利店等新型流通業態,為農民創造方便、安全和實惠的消費環境。通過示范引導、自願進入的方式,逐步以連鎖經營、統一配送等經營方式改造農村傳統的集貿市場。鼓勵有實力的零售企業運用特許經營、銷售代理等方式,改造『夫妻店』、『代銷店』。
『十一五』期間,我省還將完善農業生產資料流通體系,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鼓勵發展農資連鎖經營,建立以集中采購、統一配送為核心的新型營銷體系,支持有條件的農資企業采取特許經營方式,吸引小型農資經營企業加盟,擴大經營規模。重點培育1 2家年銷售額超過億元的大型農業生產資料流通經營企業。完善農業生產資料服務體系,鼓勵農資企業將農資銷售與服務緊密結合起來,開展配送、加工、采購和技術及農機具租賃等多樣化服務,為農民提供技術服務。大力推廣有利於保護生態環境和提高農產品質量、科技含量較高的新型農資產品,建立農資經營信用等級制度,健全農資損害賠償機制。
形成順暢的農產品流通體系
農民消費的一個最重要的特點是先賣後買。只有把手中的農產品及時、優價、順利地賣出去,完成農產品從商品到貨幣的跳躍,實現農產品價值,獲得收入,農民纔會有錢去購買工業品。但從目前農村市場現狀看,『賣難』首先是籠罩在農民頭上的一層陰影。
『十一五』,我省將致力於形成順暢的農產品流通體系,促進農村經濟發展。
著力推進農產品直接進入零售市場,提高農產品在連鎖超市、便利店等新型零售業態中的經營比重,力爭五年內其銷售額佔全部農產品零售額的三分之一以上。積極引導和鼓勵流通企業與農產品生產基地建立長期的產銷聯盟,促進農產品加工增值,更快、更好地進入零售終端。『十一五』期間,全省重點支持培育5個大型農產品流通企業集團,在中心城市建立10個農產品直銷網絡。
推進重點農產品批發市場的標准化改造,培育10個全省性的大型標准化農產品批發市場、30個區域和地方性標准化批發市場,使其成為農產品流通的主渠道。進一步優化農產品批發市場布局,綜合協調、科學規劃城鄉之間、產銷地之間農產品批發市場布局。鼓勵農產品批發市場和加工企業直接向超市、社區菜市場、便利店配送產品。
發展農產品物流,支持和培育專業化的農產品運銷企業和物流配送企業,重點支持5家大型農產品物流配送中心,建立以冷藏和低溫倉儲、運輸為主的農產品冷鏈系統,形成統一高效的鮮活農產品運輸綠色通道。進一步建立並健全主要農產品生產、供求、價格檢測與預警體系,完善農產品供求和價格信息服務體系。
建立農村市場體系建設的長效機制
與城市相比,農村市場監管工作還相當薄弱,成為假冒偽劣商品的主要消費地,農民自我維權意識也相對較差。
省商務廳介紹,『十一五』期間,該部門將加強各涉農部門的聯系溝通,建立連續穩定的農村市場體系,建設促進政策和綜合支持體系。規范農村市場秩序,嚴厲打擊假冒偽劣產品在農村地區的制造、運輸和銷售。消除影響農民進入市場的制度障礙。加大開拓農村市場的研究和信息服務。培育和發展農民經濟合作組織,發展運銷大戶和農民經紀人隊伍。加大對農民的市場流通知識、方法和技能的實用性培訓,增強農民進入市場的自主意識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