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月8日電 2005年12月31日,在哈爾濱打工的農民工赫英福突發急病暈倒在街頭,省醫院南崗分院迅速開啟綠色通道,免去一切手續和費用,及時挽救了他的生命。據了解,自2003年以來,我省各大醫院的急診急救綠色通道,已經成功搶救急重癥患者近五千例。方便、快捷,允許患者先治病後交費的綠色通道成了患者的生命通道。
2004年5月,外地來哈打工的農民工來元波在某建築工地乾活時,突然被鋼架上掉下來的鋼管砸中,工友立即將他送到了哈醫大一院。『來元波到醫院時已經休克,耳朵不住地向外流血,顱底骨折,情況十分危急。』哈醫大一院神經外科急診急救綠色通道主任張相彤說,當時,醫院迅速開啟了綠色通道,腦科、胸科、骨科的專家趕到病房為來元波緊急會診,確診了病情後,搶救隨即展開。經過近兩個小時的搶救,來元波的病情趨向穩定。醫生通知來元波的工友將住院押金交上,准備做手術,但工友卻稱他們身上的錢加在一起還不到300元。
『其實第一眼看到來元波和他的工友時,我和我的同事們就已經預料到他們拿不出醫療費了,但救人要緊,也顧不上那麼多了。』張相彤說,直到來元波恢復健康,他也未能交上3萬多元的醫療費,他的老板也沒有露過面。來元波走之前,哭著向神經外科腦科急診綠色通道的所有醫護人員鞠了3個躬,說:『等我掙夠錢,一定將醫療費給你們送來!』
張相彤說,像來元波這樣欠醫療費的農民工,每年都有三四個,還有一些患者當時拿不出錢,過後再把醫療費補上。
家住大慶的8歲男孩張明先天性血管畸形,2003年夏天的一個午後,正在和小伙伴玩耍的張明突然暈倒在地,不停地嘔吐。家人立即將張明送到大慶市油田總醫院,醫生經過3個多小時的搶救,未能控制住病情,而這時已經是17時多了。張明的父母帶著家裡僅有的三千元現金連夜打車趕到了哈醫大一院。當天23時左右,當張相彤趕到醫院後發現,患者帶的錢不夠,他立即向主管院長請示,很快便得到了先治病後收費的答復。
開啟了綠色通道後,醫院『一路綠燈』地為張明做了各項檢查,結果顯示:張明腦內的血管爆裂。張相彤主任親自為8歲的張明做了手術。術後,張明恢復得很快,張明的父母也及時將醫療費補上了。
從2003年10月8日,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開通了腦外開通科急診急救綠色通道以來,迄今為止,已經成功搶救急重癥患者2500多例。
據哈爾濱醫科大學副校長李玉?介紹,早在上個世紀90年代,哈醫大附屬的幾家醫院便先後開設了急診急救專科診室,2000年後,逐漸形成規模,形成了今天的綠色通道。急診急救的綠色通道主要為急重癥、危重癥患者服務。哈醫大一院主要以腦外科為主,哈醫大二院以急重癥、危重癥和外傷為主。綠色通道的信念和宗旨是『快速,便捷,優質,高效』和『第一時間,搶救生命』。接診、搶救、住院、轉科形成『一條龍』式服務。
2005年下半年,哈爾濱醫科大學對五個附屬醫院提出了明確的要求:在對危重癥患者的搶救中,應先救命後收費。李玉?說,所謂的『先救命後收費』是因人而異的。突發急病或危險,生命已經受到威脅的患者,確實是拿不出醫療費時,醫院應先救命後收費。而對更多的患者都采取『24小時流觀』的接診方式,先控制住患者的病情,做一些急救處理,同時,通知患者家屬准備醫療費。如果遇到家裡十分困難的患者,醫院將繼續對病人進行救治。
李玉?說,目前,國家按照床位數給醫院補貼,每張床補貼300元。『哈醫大一院的急診綠色通道有30張床,能拿到9000元的補貼,但這點錢根本不夠補貼醫院為患者免去的醫療費。』好在醫院積極負責救治患者的態度贏得了多數患者的理解,大多數患者都能把醫療費補交上,否則醫院就會入不敷出了。
據省衛生廳副廳長王恩海介紹,我省急診急救工作開展得比較早,是醫院的重要組成部分。後來效仿民航、鐵路的一些大醫院成立了專門的綠色通道,收治急重癥患者。進入綠色通道的患者辦理一切手續從簡,對於病情極其危險而又拿不出錢的患者,醫院應先治病後收費。『國家有這個要求,我們省也有這個要求,進入綠色通道的急重癥患者,尤其是經濟困難的患者,醫院應先救人後收費。』
王恩海說,我省的『綠色通道』建設還處在起步階段,目前,還遠遠不能滿足患者的需求。今後,衛生部門要加大急診急救的建設,在各個醫院開通專門的急診通道,將專科醫生與急診醫生分開,更便於百姓就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