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1月13日電 由於國家在民企進入石油市場方面的政策沒有松動,一段時間以來我國民營石油企業與國外各方簽署的石油合作協議面臨『擱置』。
與海外合作遇困難
2005年6月17日,黑龍江民營石油企業之一,哈爾濱龍都石油有限公司(原齊齊哈爾市龍慶石化有限公司)與俄羅斯秋明油都石油公司簽訂協議,雙方將共同在烏拉爾地區建立煉油廠,對當地秋明油田進行開發。
然而,時至年底,項目基本處於停滯狀態。對此,劉立柱說,『本來,我們對這個項目充滿信心,但項目報批後,我們纔知道目前有困難。』
在劉立柱看來,當前民營企業參與境外能源開發除了市場准入問題,融資問題也是制約該項目落實的重要因素。包括前期投資10億元,該項目總體需要資金可能超過30億元。如此巨額的資金,單靠企業是難以籌集的;到金融市場融資,是國際上通行做法。然而,由於目前國家對民企進入石油市場政策沒有松動,實際上沒有任何銀行會對這個項目進行資金支持。此外,境外投資大項目還涉及到國家進口配額、外匯、運輸等諸多問題需要解決。
『等政策』
與劉立柱有相同『遭遇』的,是長聯石油控股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龔家龍。據了解,自長聯石油今年6月成立以來,受到了海內外各界的廣泛關注。據龔家龍介紹,目前加拿大、美國、俄羅斯等國的石油商已經多次與長聯石油進行了磋商,並就雙方進一步合作達成意向性一致。然而,目前,上述合作基本上處在『等政策』階段。
專家建議『特事特辦』
石油產業有關專家指出,我國石油市場自1998年以來,實行的是國家高度壟斷的石油體制。國家將石油業在海內外的經營權,特許給三大國有石油集團,民營石油企業基本被排除在外。2004年底,在國務院出臺的鼓勵非公經濟發展的36條政策中,明確規定鼓勵民營石油資本進入石油領域;同時,根據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時的承諾,我國要在2006年底前,完全放開我國石油產品的批零市場。
然而,到國外開發石油是個十分復雜的系統工程。專家建議,國家可以在整體政策放開之前,本著『特事特辦』的思路,對一些准備工作比較成熟的中外石油合作項目優先審批。目前,國家正在根據加入世貿組織時的承諾,制定我國成品油批發企業市場准入新規則。建議國家將中國企業到國外進行石油投資的准入規則一並考慮,劃定明確的標准企業資質、列出項目獲批所需詳細條件,使國內各類石油企業在對外合作時有所參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