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經濟·旅游  >  經濟
搜 索
發展道路:優化結構轉變方式自主創新
2006-01-16 08:52:55 來源:東北網-哈爾濱日報  作者:石宣文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1月16日電 發展道路是人類為實現發展目標而選擇和實行的發展模式、增長方式、發展路徑的統一體。不同的國家和地區在不同歷史時期、不同發展階段選擇的發展道路迥然有別。新的時代、新的挑戰、新的機遇要求我們必須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走出一條體現先進理念的、具有時代特色的、切合本地區實際的、符合經濟運行規律的發展道路。全會站在全局和戰略高度,著眼解決哈爾濱市經濟發展中的重點、難點問題,明確提出『必須調整優化產業結構』、『必須加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必須提高自主創新能力』,這是哈爾濱市振興老工業基地的現實需要,是哈爾濱市經濟實現又快又好發展的必然選擇。

  優化結構:

  又快又好發展的根本出路

  產業結構優化昇級是指按照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規律,改善各種經濟成分的行業分布,形成合理的產業格局,實現社會資源的優化配置,提高經濟整體素質和運行質量。市委十一屆四次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哈爾濱市委關於制定哈爾濱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指出,『優化產業結構是轉變增長方式,實現科學發展的必由之路』,要『切實轉變重經濟數量、規模,輕經濟質量、效益的發展觀念,在發展中著力推動產業結構優化昇級』。世界各國的經濟發展實踐表明: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發展與其產業結構演進有著不可分割的內在聯系。無論是庫茲涅茨通過對57個國家進行截面分析和歷史分析所得出的產業結構隨人均收入變化的演變規律,還是克拉克定理所解釋的生產要素在產業結構中的轉移規律;無論是描述工業結構高級化演進趨勢的霍夫曼定律,還是解釋經濟增長總量與結構變動關系的錢納裡定理,均揭示了經濟發展與產業結構的內在聯系,即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產業結構狀況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其經濟發展水平。也就是說,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的成功發展取決於產業結構的成功轉變。我們要按照《建議》的要求,大力發展先進制造業和高新技術產業,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進一步發展基礎產業,加大產業結構調整優化的力度,推動哈爾濱市經濟實現又快又好發展。

  提昇傳統產業是優化產業結構的重中之重。產業經濟學理論認為,傳統產業是國民經濟發展的主體,是促進經濟增長的基本力量,是實現現代化的重要基礎。基於此,杜宇新同志在講話中提出,要『廣泛應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提昇傳統產業,力爭形成一批「龍字號」、「哈字號」、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和知名品牌、國內外競爭力較強的優勢企業』,這是對哈爾濱市『十一五』期間調整優化產業結構提出的明確要求。從我國來看,傳統產業擁有雄厚的基礎和龐大的規模,創造了大部分產值和利稅,提供了大部分的就業機會,據2003年統計,傳統工業產業佔國民生產總值的90%以上,佔工業增加值的91%,佔利潤的70%,佔上交稅金的95%,從業人數佔85%。從哈爾濱市來看,以機械、電子、冶金、石化、食品為重點的傳統產業,在全市各項主要經濟指標中也佔有相當大的比重。傳統產業的地位和作用決定了它是調整經濟結構、優化產業結構的重中之重。因此《建議》提出要『大力發展先進制造業,推動工業結構優化昇級』。應該看到,隨著全球重化工業向發展中國家的轉移,哈爾濱市傳統產業的承接吸納消化能力尚顯單薄和脆弱,主要表現在傳統產業規模小且比較分散,社會化、專業化水平較低,產業結構和產品結構單調老化,生產技術、設備、工藝落後。傳統產業的落伍衰退延緩了振興老工業基地的進程。特別是在經濟全球化迅猛發展、我國已經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新形勢下,由於市場准入的擴大、關稅的削減和非關稅措施的減少,外國資金、項目和技術等必將更多地進入國內市場,對哈爾濱市傳統產業帶來更加嚴重的衝擊。這就要求我們按照《建議》關於『加快建設機械制造業基地』、『大力發展食品工業基地』和『做大做強醫藥工業基地』的要求,『培育和發展機電成套設備、汽車、飛機、基礎功能部件等重點產品』,形成一批主業突出、核心能力強的特色產業和骨乾企業,實現傳統產業的『強筋壯骨』,充分發揮產業結構的比較優勢,積極參與國際產業分工;按照《建議》提出的『完善現代企業制度和現代產權制度』的要求,通過上市、兼並、重組、聯合等形式改組傳統產業,進行體制性、戰略性整合,實現傳統產業的『脫胎換骨』,充分發揮產業結構在整個經濟結構中的支橕作用,拓展新的發展領域,贏得市場競爭的主動權。

  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是優化產業結構的希望所在。高新技術產業是指技術密集度高、更新速度快、具有較高附加值和有效地節約資源、能源,並能對相關產業產生波及和帶動作用的新興產業群體。《建議》提出『積極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基地』,充分體現了市委、市政府的遠見卓識。產業結構演進規律告訴我們,工業發展一般要經歷輕工業化、重工業化、高加工度化和高新技術產業化四個階段,高新技術產業是工業化的最高層次,是產業發展的最終形態。當前,世界經濟正處在以高新技術為動力推動國際分工體系加速調整的過程,美國、日本和歐盟等發達國家不遺餘力地發展高新技術產業,以期搶奪21世紀世界經濟的主導權。其他國家也都希望在21世紀前10年或前20年,通過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實現經濟振興,躋身世界經濟強國之列。上世紀80年代,我國已把發展高新技術產業作為提昇綜合國力的重要手段,作為拉動國民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十五』期間高新技術產業的工業產值年均增長25%以上,佔工業總產值比重16%左右,產品的國際競爭力有了較大提高。哈爾濱市『十五』時期高新技術產業也取得長足發展,但由於觀念、體制等原因,哈爾濱市高新技術產業發展規模還比較小,比重也比較低。有鑒於此,石忠信同志在講話中提出,要『積極發展高新技術產業,以第二產業推動第三產業的昇級,支持和帶動第一產業的發展』,這就為高新產業的發展和產業結構的優化確立了指導原則。哈爾濱市具有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的有利條件和比較優勢。據統計,現有高等院校24所,兩院院士28人,各類科學研究機構366個,各類專業技術人員40餘萬人,在航天航空、生物工程、機器人等方面具有較強的科研和技術開發能力。未來五年,《建議》提出要『在重點跨越、產業化、重點培育、技術儲備四個層面實施重大科技專項,積極推進航空航天及配套產品、生物工程、新材料、新能源、現代醫藥等高新技術產業集群建設』。我們要充分發揮智力資源豐富的優勢,實施高科技產業發展戰略,強化外來技術的引進消化,加速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進一步優化產業結構,不斷增強經濟整體實力和綜合競爭力。

  壯大現代服務業是優化產業結構的當務之急。現代服務業是依托現代新型技術、新型方式向社會提供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服務的產業形態,世界產業發展經驗表明,在工業化中後期,現代服務業必將成為第三產業中最具潛力的新的增長點。因此,《建議》強調要『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不斷壯大第三產業』。第三產業是整個社會再生產過程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對國民經濟的發展和現代化建設具有推動和催化作用。20世紀中葉以來,隨著生產力的發展,以信息業、物流業、會展業、金融保險業、房地產業和旅游業為主體的第三產業在世界經濟和社會發展進程中呈現迅速崛起的態勢。橫向看,經濟越發達、居民越富裕的國家和地區,第三產業的比重就越高;縱向看,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無論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第三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都在增大,發展第三產業已成為一個全球性的經濟發展趨勢。

  據世界銀行統計,西方發達國家第三產業增加值在GDP中的比重為60%—75%,發展中國家第三產業增加值在GDP中的比重為40%—47%,我國『十五』期間第三產業增加值佔GDP的比重由2000年的36%提高到2005年的45%。從哈爾濱市情況看,2004年第三產業增加值為776.1億元,佔GDP的比重為48.4%,在深化國企改革、完善城市功能、滿足人民群眾物質和精神需求等方面,發揮了一、二產業不可替代的作用。基於此,《建議》提出要『培育新興服務業,提昇傳統服務業,著力發展知識含量高、服務半徑大、輻射功能強的高端服務業』,杜宇新同志在講話中進一步指出:『要重視服務業在現代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大力發展物流、金融、保險、信息和法律服務等現代服務業,積極壯大旅游、會展、文化、社區服務等需求潛力大的產業,加快改造和提昇商貿流通等傳統服務業。』這既明確了第三產業的發展思路,也指出了第三產業結構內部調整優化的重點。第三產業的社會屬性決定了它具有為振興老工業基地、發展裝備制造業提供配套服務的功能;第三產業的人文屬性決定了它具有為建設『適宜創業、適宜人居、適宜人的全面發展的現代文明城市』提供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的功能;第三產業的經濟屬性決定了它具有為推進就業和再就業工程提供更多就業機會的功能。《建議》確定的『五一一』發展定位,進一步突出了第三產業的功能,表明哈爾濱市將實現經濟效益的獲取形式以存量經濟為主向以流量經濟為主、經濟效益的投入要素以有形要素為主向以無形要素為主的重大戰略轉變。當前哈爾濱市正面臨正確處理改革、發展和穩定關系的巨大壓力,發展以現代服務業為主的第三產業已成為促進經濟發展、化解社會矛盾、實現社會穩定的重要途徑。我們必須立足實際,遵循產業發展規律,借鑒國內外成功經驗,落實《建議》提出的『繼續推進第三產業的市場化、產業化、社會化,形成多元開放、有序競爭的服務發展格局,強化城市現代服務中心功能』,不斷拓展第三產業的發展渠道和發展領域,進一步優化產業結構。

  轉變方式:

  又快又好發展的根本途徑

  經濟增長方式,是指推動經濟增長的各種生產要素投入及其組合形式,其實質是依賴什麼要素、借助什麼手段、通過什麼途徑、怎樣實現經濟增長。經濟增長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是解決資源耗費巨大、環境污染嚴重和經濟效益低下的客觀要求,是實現經濟又快又好發展的根本途徑。正是從這個意義上,《建議》提出『大力推進經濟增長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堅持節約發展、清潔發展、安全發展,增強發展的可持續性』。這充分體現了市委、市政府堅持科學發展理念、立足哈爾濱市實際、遵循發展規律的科學態度和與時俱進的精神。

  集約經濟是轉變增長方式的根本問題。集約經濟是指生產要素從分散到集中、從無序到整合而形成的集中穩固的新型經濟業態,是一種以技術密集、資金密集、內涵擴大型為主的經濟形態。立足提高哈爾濱市經濟素質、經濟效益和加快轉變增長方式,杜宇新同志在講話中提出,『堅定不移地走集約發展之路』,表明了大力發展集約經濟的信心和決心。集約經濟作為一個機理嚴密、機制嚴謹的經濟運行系統,其內部資源排列合理、要素配置科學、資本投入最少、運行過程最簡、產出數量最多、運轉效果最佳、經濟效益最大,與轉變增長方式在質的規定性上是高度一致的。抓住發展集約經濟這一轉變增長方式的根本,《建議》提出『提高產業集群化程度和核心競爭力』。從區域經濟學角度看,集約經濟是集群經濟的理論源泉,集群經濟是集約經濟的表現形態。集群經濟通過將人纔、資金、資源、技術等生產要素進行高度整合和有效集中,獲得較高的生產率,取得較大的經濟收益,從而拉動本地經濟增長,提昇區域競爭力。哈爾濱市雖然屬於經濟欠發達地區,但具有比較雄厚的產業基礎和較大的發展潛能,面對全球資本向發展中國家轉移以及國內區域間經濟聯合日益強化的形勢,我們要根據《建議》的精神,發揮區位、資源、產業、科技、人文、政策等優勢,積極推進哈大齊工業走廊建設,充分發揮哈爾濱市作為增長極的集聚輻射作用。

  循環經濟是轉變增長方式的首要問題。循環經濟是指在人、自然資源和科學技術的大系統內,在資源投入、企業生產、產品消費的全過程中,不斷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把依賴資源淨消耗線性增加的發展,轉變為依靠生態資源循環的往復發展。《建議》提出『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堅持開發節約並重、節約優先,按照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的原則,綜合高效利用資源,實現節約發展、清潔發展、安全發展和可持續發展』。這是市委、市政府對可持續發展理念和規律的深刻認識與自覺運用,是對中央『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總體要求的積極貫徹落實。發展循環經濟是人類對經濟社會發展進程深刻反思的結果,是經濟增長方式一次新的革命。循環經濟是一種綠色發展模式,以對資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環使用為核心,以『低消耗、低污染、高效率』為基本特征,以保護環境、節約資源、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為根本目的,是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和環境友好社會的需要;循環經濟是一種新型生產生活方式,能夠化解人與自然、人與環境相對立的矛盾,使『天人合一』的思想付諸實踐,使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理念變為現實,是『把哈爾濱市建設成為適宜創業、適宜人居、適宜人的全面發展的現代文明城市』的現實需要。因此,必須按照《建議》提出的『堅持開發節約並重,節約優先,按照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的原則』,發展對資源綜合利用和再利用的循環經濟項目和產業,探索資源—產品—廢棄物—再生資源的循環經濟發展模式,全面推行清潔生產,鼓勵企業循環式生產,推動產業循環式組合,倡導社會循環式消費,形成低投入、低消耗、高效率、高效益的節約型增長和消費方式。

  知識經濟是轉變增長方式的關鍵問題。知識經濟是以現代科學技術為核心,建立在知識和信息的生產、存儲、使用、消費基礎上,以知識資源和信息資源取代自然資源的經濟形態,是經濟增長方式發生革命性變化的標志。《建議》提出『強化高新技術產業化的技術創新源頭和技術轉化能力,實現由技術引進向自主型技術創新昇級』,表明以高新技術為主導和信息技術為基礎的知識經濟越來越受到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關注。知識經濟以信息產業為第一支柱,以智力資源為首要依托,是可持續發展的經濟,是效益可遞增型經濟。信息產業既是知識經濟的基本形態和主要標志,也是其基本內核和重要載體。按照集聚化、網絡化、全球化的原則和方向大力發展信息產業,是發展知識經濟的首要任務。實踐證明,發展信息產業不僅可以促進一批增長速度快、市場前景好、對整個國民經濟有重大帶動作用的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培育更多新的經濟增長點,而且可以通過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改造和提昇傳統產業,提高資源利用率,降低生產成本,增強產品在國內外市場的競爭力。按照《建議》提出的『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的總體要求,『十一五』時期我們要順應數字化、智能化、網絡化的發展趨勢,引進和開發集成電路、IT軟件等核心產業,重點培育數字化音視頻、新型移動通信、高性能計算機及網絡設備等信息產業群,加強信息資源開發和共享,推進信息技術普及和運用,促進信息產業由速度規模型向效益增長型轉變。

  自主創新:

  又快又好發展的根本動力

  自主創新是指依靠自身的力量研發和獲取核心技術、關鍵技術,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在國際產業分工和全球經濟發展中佔據制高點,掌握主動權。杜宇新同志在講話中提出『堅定不移地走創新發展之路,堅持把科技自主創新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首要推動力量』,充分反映了市委、市政府對世界經濟、科技的發展趨勢和內在規律的准確把握。我們一定要深刻認識自主創新的重大意義,按照《建議》的要求,全面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推動經濟實現又快又好發展。

  自主創新是科技進步的戰略基點。創新是一個民族繁榮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自主創新是第一競爭力。因此,《建議》把『必須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確立為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的一項重要原則。當今時代,一個國家、一個地區、一個企業只有站在科技發展的前列,掌握國內外領先的核心技術和關鍵技術,纔能在激烈競爭中站穩腳跟,立於不敗之地。掌握核心技術和關鍵技術的唯一途徑,就是進行自主創新。《建議》提出『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作為調整產業結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中心環節,大力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將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關於『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作為科學技術發展的戰略基點』的重大決策,具體貫徹到哈爾濱『十一五』時期科學技術的發展與進步中,顯示出哈爾濱市在自主創新成為時代特征的大趨勢下不甘落後的積極進取精神。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科技發展水平和產業結構的技術構成發生了重大變化,勞動力素質也有了相當大的提高。但總的來看,面對日新月異的科學技術變革,面對日益強化的資源和環境約束,面對以創新和技術昇級為主要特征的激烈國際競爭,我國自主創新能力薄弱的問題已經日益成為制約發展的瓶頸。據有關統計,我國2萬多家大中型企業中有研發機構的僅佔25%,開展研發活動的僅佔30%,而大中型企業的研究開發經費只佔銷售額的0.39%,即使高新企業也只佔0.6%。這樣的比例,還不到發達國家的1/10。另據有關方面測算,我國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尚不足30%,明顯低於發達國家60%-70%的水平;在全世界近50個主要國家中,我國科技創新能力僅居第24位,排在印度和巴西之後;我國對外科技依賴度高於50%,而美國、日本卻都在5%以下。哈爾濱市具有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的基礎,科技進步與全國同類城市相比處於比較靠前的位置,但與發達地區如上海、深圳、南京等城市相比還有一定差距,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造的能力還比較薄弱。我們只有按照杜宇新同志在講話中提出的『加快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開發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主導產品和關鍵技術,培育核心競爭能力』的要求,實現自主創新,纔能充分發揮科技進步對振興老工業基地的巨大推動作用,對轉變增長方式、優化產業結構的巨大引領作用,對『四位一體』的和諧社會和『三個適宜』的文明城市建設的巨大促進作用。

  自主創新是轉變增長方式的中心環節。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目的在於提高經濟素質和經濟運行質量,增強經濟實力和競爭力,實現這一目的的關鍵在於建立在自主創新基礎上的科技進步和增長方式的轉變。《建議》提出『必須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作為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中心環節,大力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新型區域中心城市』。把自主創新提到事關城市功能定位的高度來認識,這是市委、市政府從哈爾濱市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出發做出的重要判斷,是對未來五年乃至今後更長時期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做出的重大戰略部署。自主創新是強國之道。翻開世界近代發展史,可以清楚地看到,誰在當時革命性技術的自主開發上領先,誰就能成為世界強國。英國因18世紀後半期發明了蒸汽機而成為當時世界上的頭號強國;美國因在19世紀電力工業上的崛起、20世紀又開發了原子能和計算機而成為當然的世界首強。歷史經驗告訴我們,提高國家競爭力,核心是增強科技競爭力;增強科技競爭力,根本是提昇自主創新能力。近年來我國的自主創新能力呈現出良好勢頭,大凡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產業或企業,靠的都是自主開發的新技術。程控交換機是如此,雜交水稻是如此,航天、船舶產業也是如此。但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自主創新能力還有很大差距,直接影響了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和國際競爭力的提高。一方面,由於缺乏核心技術,很難以單純的勞動力比較優勢換來應有的利益;另一方面,對外來技術的依賴性較強,在許多產業領域『受制於人』。從哈爾濱市看,由於注重發揮智力資源豐富的優勢,在以自主創新促進經濟增長方式轉變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總的看自主創新尚處於起步階段,原始創新能力不足,具有核心技術的高新技術產業佔經濟總量的比重較小;科研質量不高,具有突破性的重大科學發現和技術發明較少。要從根本上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只有堅定不移地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把自主創新作為中心環節和首要任務,像《建議》強調的那樣『強化自主創新的激勵機制,建立健全鼓勵自主創新的政策、法規體系,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優化科技創新環境』。通過自主創新,掌握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和關鍵技術,培育屬於自己的品牌;通過自主創新,實現科技對經濟的長入,使哈爾濱市發展由要素驅動型變為創新驅動型。

  自主創新是優化產業結構的重要支橕。通過自主創新推進產業結構優化,是《建議》提出的一個重要戰略決策。歷史經驗表明,一個國家或地區進入到工業化和現代化階段,勞動力、資本和土地資源等傳統生產要素對產業結構優化的邊際貢獻率將出現遞減趨勢,而以自主創新為基礎的科技進步對優化產業結構的作用卻不斷提高。目前發達國家自主創新對產業結構優化的貢獻率已達70%左右,我國只有35%左右,哈爾濱市僅有25%左右。這表明,自主創新能力強,科技進步顯著,產業結構就更合理、更優化。因此杜宇新同志在講話中著重強調,要『堅持自主創新,促進產業昇級』。《建議》立足哈爾濱市實際,提出『構築以企業為主體的自主創新平臺,培育具有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和品牌產品,積極推進航空航天及配套產品、生物工程、新材料、新能源、現代醫藥等高新技術產業集群建設』。這既對自主創新提出了具體要求,也為自主創新確立了發展目標。我們必須根據世界經濟科技發展的新趨勢、新特點,始終堅持把自主創新放在經濟和科技工作的首要位置,按照《建議》確定的『加快建設機械制造業基地』、『大力發展食品加工業基地』、『做大做強醫藥工業基地』和『積極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基地』的產業體系和格局,以自主創新提昇產業結構,形成以高新技術產業為先導、基礎產業和制造業為核心、現代服務業為支橕的新型產業結構,在國際和區域分工與合作中實現互利共贏。

責任編輯:強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