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哈爾濱1月17日電 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甘南縣音河鎮興十四村黨總支書記付華廷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實踐中,帶領群眾幾十年如一日,艱苦創業、拼搏爭先,在野草連天的北大荒,闖出了一條科工貿多元推進的農村經濟產業化之路,破解了三農難題,形成了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新格局,把一個交通閉塞、資源匱乏、氣候惡劣的東北偏僻荒村,建設成為擁有33家村辦企業、擁有8.7億資產,農民人均收入1.23萬元的社會主義新農村。
"不帶領群眾共同富裕,就沒有和諧社會"
到興十四村,就像進入了世外桃源,一棟棟花園別墅錯落有致地排列在皚皚白雪之中,如今興十四村的人均收入已達到1.23萬元。
然而,這個村30多年前卻是個生產靠貸款、吃糧靠返銷、生活靠救濟的"三靠村"。半個世紀前,付華廷的父輩們從山東臨沂遷移到甘南縣音河鎮的興十四村。回顧當時的困苦年代,第一代墾荒人劉鶴亭依然歷歷在目:"那年代,我們住的是馬架子茅草屋,吃的是菜楂饃饃和糊口粥,一件衣服穿四季,一年到頭也掙不來幾個零花錢。"
1972年,人們懷著對富裕生活的向往,推選當時只有23歲的付華廷為興十四村黨支部書記。上任第一天,他就向父老鄉親立下誓言,一定要帶領大家走上脫貧致富的好日子。
付華廷開始了農業機械化耕作的嘗試。他偷偷摸摸地到周邊城市去買零件往回背,邊背邊裝,邊裝邊買。這樣,村裡有了第一臺拖拉機,開墾了大片耕地。過去一個強壯勞動力最多能耕種40多畝地,使用拖拉機後一人能耕種2000多畝,效率提高了50多倍。
興十四村的耕地全是沙土地,"破皮黃,漏水跑肥,不打糧"。如果不改土造田,就打不出糧食。於是,村裡開始了改土造田的創舉:全村青壯勞力,帶上山東大煎餅,無論是在寒風凜冽的冬季還是烈日炎炎的盛夏,7年"愚公移山"式的苦乾,硬是把4萬多立方米河泥搬到了3300畝貧瘠的耕地裡,把600多畝高低不平的沙土地變成了良田。與此同時,他們還打井灌溉,植樹造林。
大規模的改土造田和機械化生產大大地解放了農村勞動力。如今,興十四村僅有2%的人從事農業生產,其他人員均在村辦企業工作。全村116戶村民都住進了花園別墅,有線電視、電話入戶率達100%。村民實行退休制和公費醫療,60歲以上的老人每年供給200斤大米,100斤白面,另外每月還享受80元的生活補貼。
在第一代移民劉維良家,記者看到,寬敞的客廳裡一塵不染,淡藍色的真皮沙發和家庭影院,使人很難相信這是一戶72歲中國農民的家。劉維良的老伴對記者說:"如今的日子就跟夢一樣,有時掐掐自己,纔相信是真的。"
回顧興十四村創業之路,付華廷說:"不帶領群眾共同富裕,就沒有和諧社會。多年來,興十四村正是本著'不讓一戶受窮,不讓一人掉隊'的發展宗旨,對少數人口多勞動力少,老少弱戶,除給予經濟補償外,還采取強戶包弱戶的辦法,使困難戶盡快脫貧致富。在全村人互相幫助的過程中,如今的興十四村人生活富足,乾群、鄰裡關系融洽,尊老愛幼蔚然成風。村裡從沒有發生過偷盜賭博、迷信打架的現象,更沒有發生過刑事案件。"
"從奔小康到奔和諧更需要捨'小家'為'大家'"
興十四村富了,但帶領農民致富的領路人付華廷卻依然保持著創業時的本色,嚴於自律,在工作生活上不搞特殊化,他的心裡時刻牽掛著2000多名村民。
付華廷給自己約法三章:工資不多拿,獎金不多要,家屬不搞特殊化。他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富華集團每月給付華廷定的工資是每月3000元,可他卻堅持只拿1400元,其他1600元捐給了當地的小學搞教育;他妻子按理可以進廠裡上班,可他卻讓妻子呆在家裡養雞、養豬、種地;自己蓋房子時用公家車拉料都按價給錢。還有人曾用月收入兩萬元的高薪聘他做總經理,他謝絕了。那人很不理解,問付華廷:"你一年到頭掙那麼倆錢,圖啥?"
付華廷說:"我追求的是全村人的富足,而你追求的是小家的幸福。你的幸福是小幸福,我的幸福纔是大幸福,從奔小康到奔和諧更需要捨'小家'為'大家'。"
村委會主任周普然說:"長年的奔波勞累,使付華廷患上了糖尿病,病情的合並癥已影響了他的眼睛,醫生在他身上安了個注射胰島素的藥泵,可他一刻也不躺在床上,堅持外出籌措資金、跑項目。藥泵把肉皮磨壞了、化膿了,他就摘下藥泵往自己肚皮上紮針,時間長了肚皮幾乎都紮爛了,村裡的同事都心疼得捂著臉不敢看。"
付華廷對自己的身體不當回事,可心裡卻時刻裝著全村百姓的冷暖。一個大年三十的夜晚,孩子剛得肺結核不久的康壽田又得了結核性胸膜炎,家裡沒錢看病,患精神病的老伴又不能照顧他。付華廷知道後,披上大衣,一頭紮進風雪中向他家奔去。一進家門,只見瘋瘋癲癲的康大嬸穿著件開了花的棉襖呆在炕上,老康蹲在牆角咳嗽不停,又黑又瘦的孩子躺在炕上小臉燒得通紅。別人都在過年,可這兒卻鍋空炕涼,哪有過年的樣啊,付華廷揪心得落下了眼淚。大年初一付花廷親自去縣城為老康一家買藥。老康的病治好後,付華廷又把自己的兩頭牛和兩頭豬給了他,感到得老康抱著付華廷老淚縱橫,泣不成聲。
村委會副主任王振玲告訴記者,這些年來,付書記為群眾排懮解難的事兒太多了,說也說不完。付書記的人品征服了全村人,近30多年來,村裡每次乾部選舉,村裡從不提候選人,每人只發一張白紙,而付書記都能全票當選。
"俺要用'興十四和諧模式'破解三農難題"
幾十年來,付華廷和他的興十四村始終堅持利用當地的農業資源,緊緊依靠科技創新,不斷增加科技含量,探索出了一條農副產品就地轉化的農業產業化的發展新路,實現了人與社會的和諧統一。
付華廷常說,有了機械化、水利化護航,光靠種地也就是旱澇保收,最多是個"土財主",興十四要想富必須發展農畜產品精深加工業,走農業產業化道路。
早在1985年,付華廷就帶領全村父老鄉親,在一無資金、二無技術、三無經驗的情況下,一座日處理10噸鮮奶的乳品廠在興十四村建起來了,當時還是全國唯一一家村辦乳品廠,投產當年就盈利65萬元。
此後,興十四村便在農業產業化道路上一發而不可收:1988年,村裡建成了一座以玉米為原料,年產1500噸,創產值5000萬元的甜蜜素廠;之後又陸續建成了啤酒專用糖漿廠等33家企業,組建了8.7億總資產的大型企業集團--富華集團,形成了生物工程、精細化工、畜禽飼料、乳制品等4大系列,100多個品種。
由於龍頭企業的拉動,不僅解決了農民長期面臨的賣糧難問題,還增加了農民的收入,興十四村的玉米村裡企業以每公斤高出國家收購價2分錢的價格全部包銷。村裡的經濟結構也發生了很大變化,第一產業收入只佔全村總收入的5%,第二產業、第三產業收入都分別佔到38%和57%。全村1萬多畝耕地由6戶種植大戶經營,98%的農民從土地裡解放了出來。
興十四村在搞農業產業化的同時,還緊緊依靠科技和人纔,把目光瞄准了市場上極具競爭力的高科技產品上。1994年初,付華廷偶然聽說有一種以玉米作原料的工業,經高科技工藝生產檸檬酸,這在我國和世界上還沒有先例。付華廷像挖到千年"老山參"一樣興奮,立即去上海找到了上海微生物工程研究所老專家朱亨政。付華廷"三顧茅廬"對老教授說:"只要你來,我就把你當爹一樣伺候!"在朱教授的指導下,只用5個月就建成了年產6000噸的檸檬酸廠。
為了引進科技留住人纔,興十四不惜花大血本,幾年來,先後以最高年薪20萬元,從全國各地聘請26名生物、化工專家,作為村裡的"科技顧問",使興十四村辦企業形成以生物工程產品和精細化工產品為主的高科技產品系列,多項新技術和新產品,填補了國內空白。
興十四村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不斷探索,曾先後多次受到國務院和黑龍江省的表彰,被國家文明委授予"全國文明村"稱號,享有"龍江第一村"的美譽,為此,付華廷還當選了全國人大代表和黨代表。中共黑龍江省委認為,興十四村的發展模式為解決三農問題探索了一條緊緊依靠科技,堅持走農業產業化道路,實現共同富裕,最終使人和社會和諧發展的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