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社會萬象  >  民生
搜 索
供熱僅僅市場化是不夠的:政府須在4方面有所作為
2006-01-20 09:41:59 來源:東北網-黑龍江日報  作者:李寶森 蘇中宇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申請高寒地區熱費補貼□實行供熱企業競爭准入

  □供熱補貼政府監管到位□建立低收入者供熱保障

  東北網1月20日電 專家呼吁:國家應建立高寒補貼制度

  原因有三:扶持環境弱勢地區,平衡各地區生存質量差,老工業基地奉獻大應適當補償

  哈爾濱市社科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姜鷗說,我省對高寒地區的補助從1995年開始,目前我省行政和事業單位等財政統一撥款的單位,在工資裡會體現這一項高寒補貼款,每人每月在45元左右。從2004年末,這項高寒補貼合並到工作津貼中。

  黑龍江省社科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董鴻揚說,國家對東北等地區高寒補貼從來沒有,而高寒導致生存條件惡劣,增加大量的取暖費用。社會經濟發展了,補貼不但應該有,而且也應該相應增加。我們地方政府應加大向國家申請高寒地區補貼的力度。

  黑龍江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喬榛,是專門研究社會福利方面的專家。他告訴記者,我省可以請求國家建立高寒補貼制度,這有3方面原因:首先,我省處於高寒地區,這是事實。取暖御寒是必須的,否則,人們就無法熬過漫長寒冷的冬季。居民取暖費用很高,與中東部地區相比,必須額外支出一筆很大的費用,自然降低了生存水平和質量。其次,我們作為國家的老工業基地,在糧食、石油、林業等方面為國家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但我們沒有獲得相應的生活質量和水平。因為我們是勒緊腰帶做貢獻的,工資很低,與貢獻不相符。因此,國家應該回哺我們,提高到相應的生活水平。另外,我們是經濟不發達地區,在經濟發展過程中遇到了巨大的取暖費難題。因為企業不強壯,難以承擔起取暖重任,而地方政府財政也難當起這項責任。

  公用事業專家哈爾濱工程大學教授周強說,東北地區的發展因受地域和高寒的影響,和中東部地區相比,經濟和生活水平差距很大。國家應該扶持環境弱勢地區,給予高寒地區補償,平衡因地區高寒多支付費用而導致的生活差距。

  話題背景

  冬季采暖費用在哈爾濱普通市民家庭支出中算是一個大項。一些專家紛紛表示,國家應該建立高寒地區供熱補貼制度,平衡各地區生存質量差。地方政府應加大向國家申請高寒地區補貼的力度。

  供熱補貼政府監管應到位

  怎樣使供熱補貼補到每個人,供熱貨幣化補貼公平,成了人們關注的焦點

  哈爾濱工程大學公共事業管理系主任、教授周強說,政府的供熱補貼應該補到每一個人手中。現在,只有政府機關和事業單位及效益好的國有企業在執行,而其他民營企業、個體業者及社會其他方式就業者卻享受不到該政策。企業發放與否沒有措施監管,政府應該建立完整的監管系統,讓政策執行到位。

  黑龍江大學經濟學教授喬榛說,高寒地區的供熱補貼由企業支付,企業會增加成本,降低競爭力。因此,這需要國家和政府協調平衡,給企業以優惠政策,使企業不會因為供熱費用的增加而增加產品成本,讓企業既願意又能夠擔起這項社會責任。

  哈爾濱工程大學教授周強說,市場並不是福利的敵人,市場本身可以將公民個人的利益最大化,市場將經濟的蛋糕做大,使得國家有更大的可能給最需要幫助者以扶持;政府以市場的方式給公民提供福利,本身就可以提高公民福利的效率。

  供熱管理人士認為,這一改變將把供暖對象分為四類:機關事業單位社會團體,也就是泛公務員隊伍。暗補變明補對他們影響不大,因為這部分人的采暖補貼依然來自各級財政,十分穩妥。自收自支的一些企業和國有控股企業基本上采取的辦法是按照一定的標准『報銷』,主要取決於企業當下的經濟效益,效益不好就發不出。臨時工等社會自然人。這部分人的福利補貼是含在整體工資中,取決於用工之前僱傭雙方的協議。他指出,在工資構成中這部分福利應該明示,但可以想象的是,這個辦法並不會提高工資的整體水平。失業人員和破產企業退休人員等社會救濟人群,這部分群體的采暖費補貼更多地依賴於社會保障。

  哈爾濱市社科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姜鷗指出,眼下最現實的應是,政府采取互助基金的形式,向各單位統收。並將統收的錢,通過社保等渠道,發放到每一位應該享受『明補』之人的手中,從而避免當前『政府機關、事業單位全額補貼;企業單位有錢則補,沒錢不補;沒有單位的個體工商戶及靈活就業者無人給補』現象。

  話題背景

  以往,政府出臺政策,供熱費由企事業單位負責規定范圍內住房面積的90%%,個人支付10%%即可。然而,這項福利如今已不能全部覆蓋該地區生活的人群。而對於今年將進行的供熱貨幣化改革,人們仍擔心:政府把供熱由暗補變明補後,如果明補仍然不能夠兼顧公平並真正到位,改革就有可能成了『甩包袱』,加重個人支付數額。

  低收入家庭應得到供熱保障

  城市供暖保障金可從市、區兩級政府行政事業性收費中籌集

  哈爾濱工程大學公用事業管理系主任、教授周強說,供熱作為哈爾濱市居民的生活必需品,就應該納入社保體系。錢從政府財政出,通過轉移支付實現。因為財政的錢都是來自稅費,政府以此調節保障低收入者的生活。

  供熱方面的專家王先生說,政府要建立供熱保障基金制度。城市供暖保障金可以從市、區兩級政府行政事業性收費中籌集,由市、區兩級財政部門負責歸集。籌集金額應不低於全市居民采暖費應收額的10%,因為哈爾濱市的低收入階層已遠遠高過這個比例。該項資金由市供熱管理辦公室和相關部門針對全市供暖交費、供暖運行等情況統一進行調度使用,主要用於對破產、停產和特困企業職工,城市低保戶、社會救助戶的供暖補貼。

  一位管理方面專家建議,政府要建立城市供暖保障金高效合理的發放管理方式,做到應救助的都能獲得救助,再由市財政部門根據市供暖管理辦公室認定的各區實際情況,將供暖保障金撥付各區政府,由各區政府負責直接對城市『低保戶』和生活需救助戶實施采暖補貼。同時,對城市『低保戶』和臨時生活救助戶的采暖補貼要進行細化,並確定不同類型的補貼比例。

  話題背景

  熱成為商品,但是這種商品的雙重屬性中有公益性。作為一項民心工程,專家呼吁,政府應該負擔低收入人群如城市低保戶、困難職工、失業人員等的供熱保障。

  建立供熱標准實行競爭准入

  供熱企業須打破壟斷,進入質價相符的良性循環

  一位多年研究公用事業的專家說,首先,政府要建立一系列供熱標准,實行市場准入制度,讓供熱行業有一個准確的熱商品概念、標准和統一合理的供熱責權利,建立供熱游戲規則和監管制度。其次,建立特許經營權制度。競爭是市場經濟的本質,其次纔是信用和法制。市場化要逼迫企業加強管理、降低成本以獲取利潤最大化。國際上公用事業市場化程度高的國家在供熱體制上只存在一級壟斷。居民小區一級的供熱企業為小區的集體企業或聘用企業,由小區對其進行監管,這一級企業向用戶收費是真正意義上的明碼標價,從熱源廠買熱或自己小鍋爐產熱後,再加上自己的運營成本及費用,就是總供熱費。這一級供熱企業的供熱成本是透明的,無需國家來給這一級定一個『熱價』,只需將總費用分攤到每一個用戶頭上即可。供暖費在小區業主的監督下產生。

  黑龍江大學教授喬榛說,我國現行的是兩級熱價制,一級是大型熱源廠賣給熱力公司的熱價,表現形式為熱量價格;一級是熱力公司賣給用戶的熱價,表現形式為每平方米多少錢。現行供熱體制被大型熱源廠和熱力公司兩級壟斷。在這種自然壟斷情況下,價格不是由市場決定,而是國家定價或國家管制價格。

  黑龍江省社科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董鴻揚說,政府定價能否起到防止壟斷者濫用『權力』的作用呢?壟斷企業上報給政府的成本資料是低效的,由於信息和知識的不對稱及沒有競爭,政府很難找到供熱壟斷企業的合理成本線。因此,政府要想把供熱價格定得相對公平合理,就必須引入競爭機制,對熱源廠和管網建設及運營實行招投標,對中標者實行特許經營權制度。熱量價格通過競爭招標後,在特許經營權協議中以『熱價公式』確定下來,這樣,不僅熱價降下來了,而且增加了熱價的透明度和可預見性。同時,政府要引入私人資本,讓國家資本逐步退出大型熱源廠和管網,讓政府可以政企分開,做一個公正的『裁判員』。政府加強供熱運行的監管。

  哈爾濱工程大學公用事業管理教授周強認為,供熱作為公用事業是不以贏利為目的的,該行業的競爭也不是完全競爭。政府要建立一個完整高效的監管體系,保證供熱的良性競爭。對於政府定價,必須考慮發展的長期性,只要保證行業在平均微利的基礎上即可。因為企業進入時已考慮了其長期性,公用事業的贏利是靠長時間穩定的發展實現贏利的。

  話題背景

  哈爾濱市供熱價格調整聽證會後,市民質詢更多的是供熱價格中每平方米所含有的較大比例的員工費和管理費。專家分析,企業管理效益低下深層次的問題需要探討供熱壟斷體制。政府雖規定最低16度的供熱標准,卻有大量的按時足額繳了費的老百姓家裡溫度大大低於這個標准的情況,投訴起來往往很難得到回復。因此,政府應該打破壟斷體制,對供熱企業進行成本控制,同時引入競爭,建立供熱市場准入機制,讓供熱社會效益最大化。

責任編輯:焦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