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月22日電 李朋是哈爾濱市一個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市民,但他給了自己一個特殊的『使命』———創辦了一個向世人全面介紹黑土文化和黑土精神的公益網站。為此,他傾其所有並向親戚朋友借了很多外債。
黑土地不是『文化沙漠』
李朋原來在哈爾濱市一家國有企業工作,1993年他辭職經商開始投資藝術品,後來又在外地從事網站的建設和推廣工作。由於投資藝術品需要大量的歷史知識,他從那時起便開始研究我國各個朝代的歷史,在對歷史知識進行認知的過程中,他發現,在我們所生活的這塊黑土地上有十分厚重的文化底蘊和催人奮進的拼搏精神。建立黑土文化公益網站,是兩次偶然的機會讓他下定的決心。
2003年在北京古玩城舉辦的一次全國古玩精品博覽會上,一個前來采訪博覽會的北京記者在閑談中對李朋說:『東北的歷史文化底蘊非常淺,最鼎盛時期也就是在唐代時發展起來的渤海國,可是渤海國的遺址在後來的火山爆發時被熔岩吞沒了,也不會有什麼東西留下來,因此可以說那裡基本上是一個文化沙漠。』
聽到這話,在黑土地上土生土長的李朋被深深地刺痛了。他立刻同這個記者辯駁道:『早在舊石器時代晚期,距今三四萬年前,黑土地上就已經有了遠古人類(晚期智人)活動。漢魏以前在黑土地上就出現了「高勾麗王朝」。在這裡發展起來的先民,曾四次統治過中國的整個版圖或半壁江山。這些無一不在證明黑土地的悠久歷史文化。』這個記者被李朋辯駁得啞口無言。
李朋發現很多外地人並不了解黑土地上的黑土文化,一提起黑土地只想到產糧食,甚至認為這是一片蠻荒之地,而李朋更擔懮的是,很多生長在這塊土地上的人,對它的歷史和文化也知之甚少。一種責任感和使命感促使他要建立一個向世人全面介紹黑土文化、黑土精神的網站。
黑土文化網勾起思鄉情
建立網站的想法確定以後,李朋便開始大量地收集有關黑土文化的資料,並對這些資料進行整理,他還招聘了4名工作人員負責網站的日常維護。2005年6月23日,李朋建立的黑土文化網正式在互聯網上亮相了。據李朋介紹,網站主要以歷史博覽、環境保護、藝苑春秋、教育機構、投資收藏、觀光旅游、文化生活、企業文化、黑土論壇九大板塊向世人介紹黑土文化。
網站開辦後吸引了很多網民在網站上的黑土論壇裡發留言帖子,尤其是勾起了很多現在客居他鄉的游子思鄉之情。一位在外地工作多年的作家在黑土論壇上留下了這樣的帖子———
金風送爽大豆搖鈴,豐收的玉米像婦產醫院門前待檢的小媳婦害羞而高傲挺立在肥沃的土地上!低頭彎腰的水稻似犯了錯誤的小學生在焦促不安的等待收割機的到來;黑紅臉膛的父老鄉親興奮地在場院上堆起座座金山;天藍,水清,白雲淡;遙遠的地平線閃著金光;原本撒歡的小孩子被天空掠過的一行大雁吸去了目光;一陣陣稚嫩的聲音……
大雁南飛,何時北歸?這份非同一般的感情,這份牽掛可能會陪伴我的一生,唉!那片土地,那片東北偏北的土地呀!怎麼會讓我這麼割捨不下?為什麼我的思緒總是為你牽掛?
李朋告訴記者,曾經有一位在上個世紀70年代從黑土地上移民到美國的老人,給他發來一封電子郵件。在郵件中老人說:當時出來的時候很年輕,對離開黑土地並沒有太多的感觸,可是如今年齡大了,看到網站上發表的那些講述黑土地的『老文章』感到十分親切。由於現在行動不方便,沒有辦法親自回到黑土地上親眼看看那裡的變化,只能通過黑土文化網來解解思鄉之愁。老人在信中希望李朋能夠將更多更全的黑土信息發布到網上,讓更多的人了解黑土地的過去和現在。
為辦網站花去了所有的積蓄
為了建立網站李朋已經投入了十幾萬元,這些都是他平時的積蓄,為了能夠讓網站正常運行他還向親戚朋友借了很多錢,他現在只能靠變賣以前投資收藏的藝術品和古玩過活。他說,經濟上的困難,比起他在收集資料時所遇到的阻礙根本不算什麼。
李朋講了這樣一件事,有一次他想給黑龍江省一位著名篆刻家的作品建立一個網頁。他找到了作品收藏單位,要求給篆刻作品拍照。可是這家收藏單位竟以獨家資料為由拒絕了他的要求。結果這些篆刻作品沒能夠在網上展示。李朋認為,這不僅是黑土文化網的遺憾也是眾多熱愛這片土地的人們的遺憾。他希望能夠得到更多關心這塊黑土地、對黑土地有感情的人們的支持和幫助,使黑土文化得到更多人的認可。
作為一個普通市民他為什麼如此執著地將網站辦下去呢?李朋說:『各族人民在這片肥沃的黑土上創造了燦爛的文化,譜寫了可歌可泣的民族歷史。我們為生活在這片富饒、神秘的土地上感到自豪。對這片土地的熱愛讓我們必須要為其做點什麼,讓世人和我們一樣為她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