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月23日電 2004年,賓縣群眾文化館,被文化部授予『國家級二級文化館』稱號。得到這個榮譽的,哈市只有兩家,縣(市)一級的唯獨賓縣一家。
群眾的文化陣地沒有丟,單位的工作經費有補充,全縣的文化工作很繁榮。當許多文化館從群眾視野中消失的時候,賓縣文化館的前進發展,帶給我們怎樣的啟示———
城市改造,文化陣地不能改沒
『把縣委、縣政府大院推了我管不著,但涉及文化館的改造我有絕對的發言權。』說這話的是張延民,時間是1998年。身為賓縣文化館館長、官為正股級的張延民,在全縣城市改造會議上『大放厥詞』。
城鎮改造,市場動作,賓縣也不例外。文化館北臨縣委大院南門、地處繁華帶,是一塊『肥肉』。文化局已有意向,動遷後沒有門面,可以償還文化館原有的佔地面積,但只能是三樓以上的房間。
張延民慷慨陳詞:『上不著天、下不著地,文化館成了空中樓閣,文化工作怎麼開展?城鎮改造非要改沒文化陣地嗎?』
『你說咋辦?』縣長反問張延民。『我自己改造,只要求留一個門面,讓群眾在大街上能看到文化館的牌子。』
結果,一年後文化館原址建起一座五層大樓,『賓縣文化館』的牌子,醒目地立在一樓西側的大廳前。不僅如此,文化館面積還比原來增加了一倍,達到1350平方米。有人算賬,張延民利用城鎮改造為文化館淨賺60萬元。
城市改造,文化陣地不能改沒。但取決於文化主管部門的『抗爭』能力,取決於一方領導對群眾文化工作的重視程度。
經費不足,文化市場可以補充
有了場地,如果沒有經費,也可能一事無成。
張延民想到了『回扣』這個建築領域中的『慣例』。他找到開發商,張口要30萬元,他清楚不要白不要,不要也沒人相信你沒要。經過討價還價,開發商同意給7萬元。這7萬元讓賓縣文化館新館煥然一新。
賓縣財政困難,對文化事業不能大投入。張延民想到內部挖潛,文化館人纔濟濟,開辦各種文化培訓班應有所作為。於是,節假日裡,文化館的所有工作人員,都成了美術、聲樂、舞蹈各種培訓班的教員。張延民的政策是,收入五五分成,公家、個人各佔一半兒。個人得實惠纔有動力,公家有收益纔能發展。
張延民既當『校長』又當『總務長』。培訓老師要有正規教案按部就班,不可隨隨便便。培訓設施一定要一流,需要什麼就購買什麼。張延民利用管理加服務,讓文化館的各類培訓,像學校一樣規范,贏得了學員家長的普遍認同。學員的攝影作品《農家活》、舞蹈《冬趣》,分別獲得全國第三屆『蒲公英獎』銀獎和全國第十三屆『群星獎』紀念獎。
幾年來,賓縣文化館花費6萬多元,增添了鋼琴等大量音樂器材及文化設施。擴建了340多平方米的教學樓還買了臺面包車。
市場經濟,文化精髓永續傳承
思想文化陣地上,先進的事物不去佔領,落後的東西必然會侵入。張延民說,縣級文化館的宗旨,就是通過組織舉辦各種文化活動,活躍群眾文化生活。
每年五六次全縣規模、10多次行業部門的文化藝術活動,排滿了賓縣文化館的工作日程,全體乾部職工也因此表現出極高的工作熱情。下基層輔導,起早貪黑不說苦、摸爬滾打不說累,嗓子啞了打手勢,渾身沒勁兒吃片兒藥,強烈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把他們與基層文藝骨乾融為一體。去年,賓縣文化館承辦了『賓縣第十二屆青年歌手大賽』,由於時間緊任務急,全館工作人員連續工作幾周,聲樂部王玉娥的母親正處於病危時刻,她卻沒有回家照看,直到母親病逝的前一天纔回到家裡。
張延民說,只有11名職工的文化館,如果沒有奉獻精神、沒有精湛業務、沒有永恆的志向,就無法承擔起全縣幾十萬人的文化活動,就不能履行時代賦予文化工作者的使命。
有為纔有位。賓縣文化館在市場經濟大潮中,依然保持著文化本色、堅守著文化陣地,被省政府評為『黑龍江省一級文化館』,去年又被文化部評為國家二級文化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