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月24日電(記者高長利) 自1989年擔任綏化市北林區太平川鎮勝利村黨支部書記以來,劉紹文十幾年如一日,兢兢業業,勤勤懇懇,事事想著群眾,一切為了群眾,把發展壯大集體經濟,帶領群眾致富奔小康作為己任,以不畏艱難、敢為人先的闖勁,愛崗敬業、吃苦耐勞的勤勁,精打細算、勤儉持家的細勁,大公無私、兩袖清風的廉勁,把一個普普通通的勝利村建設成為殷實富裕的小康標杆村。2005年,全村工農業總產值實現6092萬元,集體積累達到860萬元,人均收入實現3500元。勝利村先後榮獲綏化市奔小康標杆村黨支部、全市『五個好』黨支部標兵、省級文明村標兵等幾十個榮譽稱號,劉紹文本人也先後獲得廉政建設先進個人、先進黨支部書記、省『五一』勞動模范等榮譽稱號。
敢為人先 發展壯大集體經濟
劉紹文擔任村支書之初,勝利村集體經濟很薄弱,農民人均收入不足600元。為了改變現狀,發展壯大集體經濟,打牢為民服務的基礎,劉紹文帶領支部一班人,起早貪晚,苦心經營,跑項目,搞技改,強管理,村辦企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數量不斷增多,規模不斷擴大,經濟效益逐年上昇,闖出了一條興企強村的振興之路。
在劉紹文的帶領下,勝利村先後建成制磚廠、大米加工廠、白酒廠、養牛場、養豬場、養魚場、養雞場、機械修配廠、糧食烘乾廠等9家企業。在一些地方村辦企業紛紛下馬倒閉的情況下,勝利村的企業卻紅紅火火地不斷發展壯大。2005年,勝利村村辦企業總產值實現670萬元,年集體經濟純收入達33萬元。村集體經濟的發展壯大,為服務群眾提供了有力支橕。幾年來,村裡先後投資55萬元建起了標准化小學,沒有向群眾攤過一分錢,免收學雜費20多萬元。有線電視網覆蓋全村,村屯道路全部實現了砂石化。
精打細算 視村集體如家
創業難,守業更難。了解情況的人都知道,勝利村之所以能有今天,是因為劉紹文始終把村裡的事當成自己家的事來管。自擔任村支書以來,他就與班子成員約法三章:不准向企業亂伸手,不准為親戚朋友亂開口,不准顧情面亂用人。一名村乾部私自到磚廠為朋友賒磚,劉紹文知道後,不僅在班子會上對這名乾部進行了嚴肅批評,而且把賒賬款直接下到了這名乾部的帳上。曾經栽培過他多年的老支書想回村裡管企業,被他婉言拒絕。他的表妹想到村裡免費放牧,被他一口回絕。
這些年,村裡建房一律實行包工不包料,由村乾部和黨員群眾代表一起購料,工時費實行公開競標,不但避免了人為的浪費,而且保證了工程質量,群眾十分滿意。為了積蓄發展後勁,勝利村的林地、草場、水面等資源一直由村裡統一經營,實行村乾部包乾負責制,誰出問題誰負責,既增強了乾部的責任意識,又為村裡增加了收入。村乾部也被群眾稱作村裡的『紅管家』。
善於鑽研 科學謀劃村域經濟發展
劉紹文的腦海中時刻想的是怎麼讓群眾都過上好日子。為了增強帶領群眾致富的本領,劉紹文刻苦鑽研,不但熟練掌握了養豬、養雞、養牛、養魚、種烤煙等農村實用技術,而且學會了辦企業、搞營銷。
2004年,劉紹文積極響應北林區委提出的『富民行動』號召,組織村『兩委』班子成員進行主輔換位大思考,提出要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新形勢,創新思路,尋找出路,找准財路,集中發展養殖業。劉紹文還組織村乾部和部分村民去外地參觀考察,學習借鑒養牛經驗。村集體投資70萬元,劉紹文等村乾部帶頭入股,在全區率先建成一次性可容納280頭育肥牛的股份制肉牛養殖場,年創收10萬元。肉牛養殖場帶動各類養殖大戶270戶,養殖業一躍成為勝利村的支柱產業。目前,全村民辦企業已經發展到164家,擁有各種運輸車輛226臺;村裡林木面積達到4000畝,烤煙面積達到1500畝,瓜菜等特色產業都具有一定規模,勝利村初步形成了以村民企業為拉動,種、養、加、運、建、服齊頭並進,協調發展的格局。
心系群眾想群眾之所想
多年來,劉紹文為村民辦了數不清的好事。他先後為農戶擔保貸款50多萬元,拆借資金40多萬元,幫助賒銷四輪車近百臺。村民紀有臣想養豬沒資金,劉紹文幫助解決了6000元錢。在劉紹文的大力扶持下,紀有臣現已成了年出欄120頭的養豬大戶。劉紹文關心群眾的疾苦,總是能在群眾最困難的時刻伸出援助之手。為了扶持貧困戶田志種烤煙,劉紹文幫錢幫物,手把手地傳授烤煙技術。2005年,田志種烤煙收入1.6萬元,當年實現了脫貧。
劉紹文常說,人過留名,雁過留聲。朴實的話語體現了一個共產黨員朴素的情懷。1993年,村磚廠缺一名管理乾部,他的侄子想要當,他說什麼也沒答應,最後采取公開招考的辦法錄用了一名應屆高中畢業生。在建校捨和黃牛養殖場時,他內弟幾次找他承包工程,並許諾給1萬元好處費,被他嚴辭拒絕。
經過十幾年的發展,勝利村富裕了,劉紹文在當地的名氣也大了,但他始終保持著謙虛謹慎、誠實做人的優良品質。劉紹文作風民主,從不搞一言堂,而且善於調動大家的積極性,使班子保持凝聚力和戰斗力。幾年來,勝利村發展優秀青年農民黨員20多名,其中有3名黨員進了村班子。在村黨支部的組織帶領下,勝利村呈現出黨員乾部帶頭,乾群一心,共謀發展的喜人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