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2月9日電 一邊企業對資金需求如飢似渴;一邊銀行手裡有錢貸不出,我省金融現狀引起了人大代表們的關注,紛紛為打造龍江良好金融生態環境獻計獻策。
『《政府工作報告》中用一個小專題500餘字來講金融問題,這是歷年政府工作報告所沒有的。這不僅表明政府對金融工作的重視也反映出金融對地方經濟發展的極端重要性。』人大代表、省人大財經委副主任委員張志國的感受道出了代表們的心聲。
眾所周知,我省目前存在企業貸款難和銀行難貸款問題,這種結果絕不是銀行惜貸,而是銀行有錢貸不出。張志國說,多年來,我省各級金融部門一直把支持全省經濟社會發展作為天職,竭盡全力予以支持。2005年本外幣收完貸款後餘額仍達3724億元,近幾年剝離不良貸款、核銷呆壞賬近2000個億,處置各類金融風險爭取人民銀行總行再貸款近40個億,因此,應該肯定地說,金融部門不只為龍江經濟做出了積極努力和貢獻,而是做出了巨大犧牲。
造成我省金融兩難原因很多,但企業信用等級偏低難逃乾系。人大代表、省人大法制委委員張國群坦言,我省無論國有企業還是民營企業,信用等級都偏低。盡管商業銀行降低貸款標准,放寬條件,但仍有多數企業因不具備條件而得不到貸款。而且,商業銀行早已實行企業化管理,實行貸款終身負責制、風險責任追究制,績效掛鉤,加之我省銀行多數被列為C類銀行,各行授信額度減少也影響了投放力度。
張志國分析,一些企業以改革之名把優良資產轉出去,掛個新企業牌子,銀行不良貸款留給原有的空殼企業,惡意逃廢銀行債務,使銀行貸款形成風險,傷害了銀行的利益。
如何解決我省融資難、貸款難問題,代表們紛紛進言獻策。張志國代表建議以政府為主導,打造『誠信龍江』,把銀行和企業同樣作為『親生子』,建立良性循環型的金融生態環境。在全省全社會弘揚信用意識,把幫助銀行化解風險、打擊逃廢債行為作為政府職責,真正在全省構建政府、銀行、企業和諧共贏的新型合作關系。
張國群代表建議,應建立銀企溝通機制,銀行多深入企業,企業也要把自己最好的項目拿出來讓銀行集中『選美』。
人大代表們呼吁,企業應努力轉換體制、機制,強化經營,改善提昇信用等級,與銀行保持真實信息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