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趙雨森 |
東北網2月9日電(記者 焦洋)今天上午,省政協九屆四次會議進行大會發言,省政協委員趙雨森代表民盟黑龍江省委做了題為《黑龍江省職業教育存在的問題與建議》的發言。
在發言中,民盟黑龍江省委提出黑龍江省職業教育發展不均衡、職業教育資源未得到及時補充、職業培訓缺乏綜合性和前瞻性、職業資格證書制度未得到有效落實等存在的問題,並針對問題建議在改變傳統的用人觀念和機制、發揮民間資本的作用等方面尋求解決辦法。全文如下:
標題:《黑龍江省職業教育存在的問題與建議》
一、目前黑龍江省職業教育中存在的問題
黑龍江省現有職工總數510萬人,其中技術工人總數為268萬人,高級技術工人19.9萬人,技師不足3萬人,高級技師不足600人;高級技術工人佔技術工人總數的7.4%。與其它老工業基地省份—樣,黑龍江也面臨著高層次人纔比例偏低,專業結構不合理、人纔流失嚴重等問題。目前黑龍省技能型人纔,尤其是高技能操作人纔匱乏,難以滿足老工業基地調整改造的需求。國家勞動和社會保障部要求的總體目標是:高級技術工人要佔技術工人總數的30%。按照這一標准,黑龍江省的高級技術工人數應達到80萬人,現在缺口60萬人;而目前全省每年只能培養3萬名高級技術工人。如果考慮老工業基地調整改造,企業進一步發展壯大的因素,中高級技術工人總量缺口將更大。因此,可以說,職業教育任務重要而艱巨。
目前黑龍江省從事職業技術人纔培訓的機構主要為兩大部門統轄下的三大領域,即:由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門領導下的技工教育領域和社會力量辦職業培訓領域以及由教育主管部門領導下的中專、成人學校及高等職業技術學院等學歷教育領域。近幾年,隨著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工程的啟動及龍江經濟的發展與技能人纔缺乏矛盾的日益突出,技能型人纔的培養已引起了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視和老百姓的極大關注,技校和中專及高等職業技術學院在辦學條件和辦學規模上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招生人數也開始逐年攀昇,培訓規模和培訓質量都呈現出了逐年增長的態勢,但仍然存在著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
(一)職業教育發展不均衡
黑龍江省現有技工學校數量較多,但是規模小、層次低、布局不合理,技工教育整體功能弱。
近幾年,黑龍江省相繼將多所中專院校昇格為職業技術學院,很多大學也都成立了高等職業技術學院,一些成人高校通過合並、整合變為高等職業技術學院。但很多學校在課程設置和教學安排上承襲普通高校理論教學的模式,缺乏必要的實習基地和實驗設備以及具有實際操作經驗的教師,職業教育流於形式,未能達到培養真正的操作型人纔的目的。
發達國家高等教育與職業教育的比例為l:2,目前,我國普通高等教育招生數與職業教育招生數比例為1:1.3,而黑龍江反之,是1:0.6,而且目前多數高等職業技術學院已成為那些因成績原因而無緣上大學的高中畢業生的圓夢場所,這些學生既沒有能力接受正規高等教育又沒有得到真正意義上的職業教育,這也是造成目前—部分大學生就業難的一個原因。
(二)職業教育資源未得到及時補充
目前,黑龍江省職業教育軟硬件資源均需大力調整和補充。硬件方面,實訓基地和實驗實習設備落後、匱乏是普遍現象,無法滿足老工業基地改造和振興對技能人纔培養的要求;軟件方面,由於各學校過於注重教師學歷『拔高』,忽視對雙師型教,師的培養,許多從事職業教育的教師缺乏實際工作技能和經驗,無法向學生傳授真正的技能知識。
(三)職業培訓缺乏綜合性和前瞻性
無論是院校式的學歷教育,還是非學歷的適應性培訓,大多數培訓機構在人纔培養方面都普遍存在著因循守舊和一哄而上的問題,專業設置及培訓項目的確定,都存在滯後或緊隨現實需求的現象。由於人纔培養具有一定的周期性,而勞動力市場需求處於隨時變化狀態,因此我們這種做法的結果造成了人纔短缺與人纔閑置並存。這種人纔培訓與社會需求之間相互脫節的現象,是目前我省技術人纔培訓急需解決的問題。
(四)職業資格證書制度未得到有效落實
學歷證書和職業資格證書並重是國家一再強調的政策,但在實際操作中始終沒有真正落實到位。許多行業都沒有嚴格貫徹執行就業准入制度,一些部門的職業技能鑒定也往往流於形式。
二、對我省職業教育發展的建議
(一)從根本上改變傳統的用人觀念和機制。由於多數單位在用人上仍沿用傳統的機制,以學歷文憑、工人、乾部等作為區分身份和人纔的標准,使得從事一線勞動的人員受到歧視,這種情況人為地限制了職業教育的發展。應在社會上提倡並樹立一種重素質、輕文憑,重能力、輕崗位的用人制度,以對社會、對企業貢獻的大小作為確定職工待遇分配的標准。
(二)注意發揮民間資本的作用。職業教育所需的實訓基地和實驗設備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而政府財政資金有限,因而應發揮民間資本的作用,提倡政府指導、民間辦學,鼓勵有能力的企業和個人從事職業教育。
(三)應注重職業能力和創業能力的培養。目前,黑龍江省企業下崗職工及冗員總數達120萬人,每年還有大批各類學校的畢業生及農村富餘勞動力湧入城市尋求工作崗位,此巨大的就業壓力單純依靠政府和企業是無法完全,承擔的。因此,在職業培訓中應注重對受訓人員職業轉換能力和自我創業能力的培養,這樣有利於擴大就業、減少失業、穩定社會,實現小康社會目標。
(四)將『訂單式』人纔培養作為職業教育發展的一個方向。走『校企聯合』的道路,將人纔培養與企業需求及勞動力市場需求結合起來,可有效縮短用工的磨合期,提高教學質量和就業率,取得學校與企業雙贏的局面。
(五)建立真正意義上的『人纔立交橋』。以前提倡建立人纔成長立交橋,強調的是如何實現教育的平等,使各類、各層次教育之間能夠相互銜接和溝通,打破原來人纔成長獨木橋的瓶頸,中職院校學生被允許報考高職院校是建立人纔成長立交橋的重要一環,以職業教育為突破口構建『人纔成長立交橋』被視為是教育觀念的一次更新,是我國教育制度發展的一個突破。然而,近幾年隨著高考擴招學生大量湧入社會,目前高校畢業生一次就業率僅在50%左右,而與此相對應的卻是一些技校、中專的學生在畢業前一年即被用人單位搶訂一空。可見,人纔的應用並不完全以接受教育的年限和層次而定。企業狀況不同,所需人纔的標准也不同,每一種教育所培養的人纔都有其相對應的崗位,關鍵在於培養的人纔能否為社會所承認、能否學有所用,這纔應是人纔培養的目的和方向。
鑒於此,建議建立一座能將勞動力市場各類人纔需求與各層次教育畢業生相對接的『人纔應用立交橋』,使學生在校期間就了解勞動力市場的需求狀況,對照自身情況,及早為自己未來制訂擇業目標和方向,避免好高鶩遠、不切實際的想法;同時也使得用人單位能夠有的放矢地選擇所需人纔,避免大海撈針般的尋求人纔,從而盡可能地避免人纔閑置與人纔匱乏並存的局面,使每一類人纔都能獲得與其能力相當的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