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2月11日電(記者 邵月明) 看病貴一直是中國老百姓體會最深的心痛,李同強代表感觸良深。國家不斷出臺措施進行治理,政府相關部門也在下大力氣整治:對藥品實行集中招標采購,壓低藥價;在媒體上公布常用藥品的最高限價,並受理投訴;針對收受藥品回扣的行為制定了相當嚴厲的處罰規定等。卻時常遭遇『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的尷尬,看病並不難,難在老百姓看不起病,花不起錢買藥。
藥價為何居高不下
造成藥價高的因素很多,李同強代表說如醫院以藥養醫並未從體制上解決,醫院為增加收入,更願意賣那些價格高的藥品;藥廠為佔領市場增加銷售,采取不同銷售策略,價高的進醫院,價低的進入零售市場。藥品回扣行為也從未停止過,只是變得更加隱密,更加復雜,更難以被發現,在相互攀比之中,回扣反而越給越高;各式各樣的會議、旅游、高額回扣的誘惑,讓作為普通人的醫生難以抗拒;醫生處方的難以辨認,醫院藥房藥品的不公開透明、品種的相對單一,患者對病情的不了解也造成消費者難以選擇與相關部門的不易監督。這些原因都導致搭車開藥,誇大病情小病大治等現象很難徹底杜絕。
實例揭示醫療領域監管缺失
病人住院66天,費用共計139.7萬元。此外,家屬又在醫生建議下,花錢買了400多萬元藥品交給醫院作為搶救急用。550萬沒有挽回生命,哈爾濱卻留下了一樁『羅生門式』的疑案。66天住院期間,病人還做了588次血糖分析、299次腎功能檢查、397次血氣分析……甚至在病人去世兩天後還開出了兩張化驗單。對於這些,醫院自己的調查組卻給出了『不是多收而是少收』的結論。李同強代表說這是不是一個公正的結論,現在只能靠中紀委和監察部來裁決。但其中明顯有悖常理的描述卻暴露了醫療領域的監管缺失。醫院自己的調查組能否就本院醫患糾紛給出公正結論,至少是值得懷疑的。
一個極端的醫患之爭事件終於要中紀委和監察部出面裁判,反映出醫療體制並未從公共管理的角度拿出系統解決監管難題的方案。哈爾濱天價藥費只是冰山一角,水面之下還有著不計其數的醫患糾紛。如果沒有通暢的、醫患雙方都認可的糾紛解決方法,而是極端到需要驚動中紀委、監察部,作為患者,就醫時還會有起碼的安全感和信任嗎?
如何監管醫療領域
李同強代表建議,制定切實可行的醫院醫療和藥品監管條例,使醫療監管工作有法可依;建立獨立的醫療監管機構,象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一樣成立醫監會,監管醫院醫療和藥品價格。獨立的機構可以保證獨立的判斷。醫療監管機構與醫院、患者之間沒有任何利益瓜葛,纔能對醫患糾紛、藥價是否合理做出公正的認定。香港醫管局就聘請了眾多的全職顧問,這些顧問都是擁有行醫資格的醫生。政府按照市場價格支付其薪酬,這些充當顧問的醫生的任務就是監管醫院,處理患者投訴。我們可以借鑒這樣行之有效的措施,將醫藥監管落到實處,讓百姓不再為藥價高、看病貴犯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