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政務·政策  >  政務
搜 索
建立糧食主產區農民增收的長效機制的建議
2006-02-11 15:42:40 來源:東北網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標題:建立糧食主產區農民增收的長效機制的建議

  第063號

  代表姓名:郭長軍

  代表團:哈爾濱

  承辦單位:省農委

  增加農民收入是『三農』工作的重點和難點。與城市居民收入相比,農民收入增長緩慢,城鄉差距逐年擴大,特別是糧食主產區的農民收入增長更為困難。近兩年來,國家出臺了不少惠農政策,如:控制地根,減免農業稅,對糧農進行直接補貼等。在這些政策推動下,我省糧食生產出現了恢復性增長,糧農得到了不少實惠,收入有了較大提高,但應該看到,我省農民已持續增收的機制還沒有形成。糧食主產區是指農業以糧食生產為主的地區,這些地區承擔著全省乃至全國多數人口的糧食供給,為國家的糧食安全和社會穩定、經濟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影響糧食主產區農民收入增長的因素是糧食價格水平。

  1、主產區農民是以生產糧食為主,因此糧食價格對生產區農民的收入影響很大。從前年底開始,糧食價格開始下降,盡管如此,我國的糧食價格總體水平並不低,靠提高糧價來使農民持續增收難度非常大。

  2、農業綜合生產能力。首先是農業社會化服務水平低,農業教育、科研和推廣體系不配套。農業技術服務投入嚴重不足,科技人員得不到補充和知識更新,農業技術服務的模式與手段陳舊落後,不能滿足農民生產的需要;其次是農業基礎設施薄弱,嚴重的影響著農民收入的穩定和提高。水是農業的命脈,農田水利設施是農民增產、增收的基本保障。據調查,我省現有的農田水利設施大多建於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普遍年久失修,老化病險嚴重,出現了『雨天不能排,旱天不能灌』的情況。農業基礎設施由於投入有限,農業生產條件沒能得到根本性改變,沒有從根本上擺脫靠天吃飯的自然生產局面。3、農業生產經營規模問題。實行規模經營是增加農民收入的有效途徑,生產經營規模小,生產效益低,規模經營應是一個長期努力的目標。

  4、是農資價格和農村日用消費品價格偏高。化肥、農藥等農業生產資料是農民必須投入品,他們的價格也直接關系到農民的利益。近年來,我國農資價格持續上漲,據調查,2004年全國化肥、農藥、種子等農業生產資料價格上漲15%~20%左右,分攤到每一畝地,大約使成本上昇50多元。2005年上半年,全國農業生產資料價格上漲了10.1%,比去年同期高2.2個百分點。其中化肥上半年上漲11.0%,比去年同期高2.0個百分點;農用種子上半年上漲8.4%,比去年同期高6.2個百分點;其他類的農資價格也有不同程度的上漲。

  農用物資價格的持續上漲,直接提昇了農業生產的成本,部分抵消了國家惠農政策和農產品價格上漲給農民帶來的好處。同時,2004年全年我國居民消費價格上漲3.9%,其中城市上漲3.3%,農村上漲4.8%,農民購買力低,但農村物價上漲水平卻高於城市。2005年上半年,農村商品零售價格同比上昇2.1%,比城市商品零售價格同比上昇0.9%,高出1.2個百分點。5、應著力提高農業產業化水平,農業產業化是糧食主產區農民增收的主要途徑,也是糧食主產區經濟發展的生力軍。農業產業化對社會經濟發展可做很多貢獻:一是農業產業化在小農戶與大市場間建立溝通的橋梁,通過加工轉化糧食等農產品,在農產品市場供大於求時,有助於解決『賣糧難』等問題;在農產品供不應求時,則有助於通過加工轉化實現糧食等農產品更有效地供給。二是農業產業化可實現農產品的增值,吉林省德惠市玉米轉化為肉雞出口,其附加值提高了3.47倍。三是農業產業化可增加農村就業機會,促進城鎮化發展。農業產業化企業所增加的就業機會,最接近於普通農民,是擴大農村就業機會的主要領域;農業產業化顯著改變了農村生活方式,促使農民由田間走進工廠,促進了人口向城鎮的集中。因此,提高了城鎮化水平,我省大部分農民都是以戶經營和種植土地,可是小規模的分散經營難以適應千變萬化的大市場。在市場競爭中,始終處於不利地位,農民個體難以抗御市場風險的打擊和駕馭市場、適應市場、開拓市場的能力很低,容易出現『種啥啥多,養啥啥剩,乾啥啥賠』的情況。

  建立糧食主產區農民增收長效機制的對策。建議:解決糧食主產區農民增收問題是『十一五』期間的重要工作。既要有近期措施,更要做長遠打算,應盡快建立起糧農增收的長效機制,根據政府工作報告2006年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和任務中,第一項任務就是強化『三農』工作,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為此提出以下建議:

  1、繼續完善有關惠農政策,穩住糧食生產的好勢頭,要完善已經出臺的免除農業稅等惠農政策並配套以相應措施,使之成為促使糧農積極生產並持續增收的基礎。

  完善糧食直補政策,首先要做的就是要以真正的種糧戶為直補對象,讓糧農真正從中受益並進一步提高種糧的積極性和再投資能力,按產糧多少確定直補金額。糧食直補應以糧食產量為依據,糧多就多補,糧少就少補,優糧就優補,不產糧就不補。逐步增加對種糧農民直接補貼的規模,擴大直補范圍,提高補貼標准。

  建議:成立由農發行和農村信用社為主體的補貼發放模式,將直補資金打入儲蓄存折,農民自由領取。

  抓緊研究制定《農業補貼條例》等法律法規,推進種糧農民直接補貼的制度化和法律化。

  2、穩定糧食價格,確保國家糧食安全

  健全主要糧食品種的最低收購價制度,完善最低收購價操作體系。

  建立糧食安全預警機制。一是建立專門的糧食安全預警機構;二是建立靈敏,准確的價格預警體系;三是建立預警級別制度及相應預案。

  建立糧食宏觀調控機構,對農業、糧食、糧食安全與宏觀調控實行集中統一管理,出臺有關法律,將不同部門出臺的有關糧食生產、流通、消費、進出口、糧食儲備及糧食安全等內容進行明確規范。

  全面放開糧食購銷市場,促進購銷主體多元化。加強糧食批發市場建設,努力形成全省統一,開發有序,公平競爭的糧食市場流通格局。

  3、控制農資價格,降低農業生產成本

  一是完善農資進出口體制。組建農業生產資料協會,統一對外報價,防止惡性競爭。二是建立淡季儲備制度,遏制生產資料上漲的勢頭。三是指導農民合理施用化肥、農藥,提高科技含量,降低生產成本。

  建立適合農村特點的商品消費品分銷渠道,發展銷售代理制等營銷方式,方便農村居民消費,提高農村市場的運做效率。使農民用上適合自己消費水平和消費習慣的商品,改善農民的生活水平。

  4、優化農業結構,提高家庭經營收入

  進一步增強農民收入必須重視家庭生產經營的潛力。優化品種結構,擴大優質糧食品種面積;依靠科技推廣節水、節肥技術,降低生產成本;優化家庭生產經營結構,適度擴大經濟作物面積,發展畜牧業和家庭副業。特別要發揮寒地黑土糧食主產區糧食和作物秸杆豐富的優勢,大力發展食草畜牧業,充分利用作物資源,強力推進『主輔換位』的進程,提高農民收入。

  5、大力推進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加快土地流轉,通過發展縣域經濟,改革現行的戶籍制度,建立社會保障制度等措施,鼓勵農民自主創業和向城鎮轉移,促進農業適度規模經營。

  貫徹實施《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管理辦法》,建立規范有效的流轉管理工作規程和工作責任制。按照雙方意願,建立起穩定規范的流轉關系,保護流轉雙方的合法權益。

  6、重新構建農技推廣體系,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

  首先,建設和完善政府主導的公益性農業科技推廣體系。按照『穩住公益性,放活經營性』的政策,將公益性推廣隊伍納入縣級財政,增加經費,補足人員。健全農技推廣隊伍的准入、考核和退出機制,建設高素質的科技推廣隊伍。在管理體制上實行縣直管鄉鎮農技站的領導體制。其次,發揮農業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參與農業科技推廣的作用。第三,建立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對農戶的技術指導機制,發揮企業生產與科技推廣緊密結合功能。第四,鼓勵和支持供銷合作社、農業專業合作社、農業科技協會等社會力量參與農業科技推廣。

  要抓緊以水利為重點的農業基礎設施建設。以提高防汛、抗旱、排澇能力為中心,繼續加大大江、大河治理,搞好大型灌區水利設施的更新改造和配套工程建設。采用『民辦公助』產權改革等方式,解決中小型水利建設難的問題。繼續抓好以植樹種草為重點的生態環境建設,適應農業發展新階段的客觀要求,加強農田基本建設,搞好農業綜合開發。積極調整和優化結構,促進優質、高產、高效農業的發展,依靠科技建設生態農業。

  7、促進農業產業化發展,提高主產區工業化水平

  在建設社會主義新型農村的總布局中,應充分考慮糧食主產區的特點,既要對糧食加工業進行扶持,又要在主產區建立高新技術工業,使糧食主產區走高新技術產業、農產品深加工和傳統工業相結合的工業化道路。

  在推進農業產業化的進程中,應該重視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的作用,推進農村組織創新,出臺有關法律法規。鼓勵專業合作,組織興辦流通或加工企業,形成以合作社為主體的產、供、銷一體化的經營體制,促進農民增收。

  允許以糧食為主要原料的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自主收購糧食,允許龍頭企業跨地區收購糧食。糧食調運的運輸安排(如車站、車皮及周轉庫等)也要考慮糧食加工龍頭企業的特殊需要。同時,進一步加強金融對農業產業化的支持。

  8、全面理順糧食主產區、主銷區和國家的利益關系,繼續加大對糧食主產區,特別是產糧大縣的財政轉移支付力度。按照產糧大縣的糧食總產,農村人均產糧或糧食商品量(率),並參考地方財政收支狀況等因素,綜合確定財政轉移的額度。結合財政體制改革,可考慮在糧食主產區率先進行財政體制改革,實行省直管縣的財政體制,增強縣域經濟發展能力,進而提高糧食生產能力。

  降低產糧大縣涉農項目資金配套要求。提高省級財政在項目資金安排中的比例,使扶農糧食生產的各項措施落到實處。完善農產品出口退稅政策,減少產糧大縣農產品出口退稅分擔份額。

  繼續加快農村政權體制改革(簡兵簡政),減輕農民負擔,促進城市帶動鄉村,工業反哺農業,實現城鄉統籌發展。

責任編輯:曹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