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政務·政策  >  政務
搜 索
『兩會』代表和委員強調城市規劃要講科學
2006-02-12 05:52:09 來源:東北網-黑龍江晨報  作者:張焱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2月12日電 去年年末,哈爾濱市有關部門宣布,哈爾濱市中心休閑廣場將重新建樓。五年前,位於此處的哈爾濱市政府危樓被炸掉,投巨資建設了可供市民休閑的現代化大廣場。五年後,廣場上又要建樓。『兩會』上,代表和委員驚呼:拆了建,建了拆,城市因缺乏科學規劃浪費驚人。

  建設浪費之一:開膛破肚拉鎖路

  一到夏季,哈爾濱市有些馬路少則被拉開一兩次,多則要拉開三四次。剛鋪完供暖管線,又被拉開下供水管線,還沒回填實,再次拉開下煤氣管線。近兩年來,哈爾濱市拉鎖路現象日趨嚴重。2004年哈爾濱市挖掘道路114條,鋪設了119公裡長的地下管網,2005年完成229公裡長的地下管網建設。其中,供水管網長34公裡,供熱管網長27公裡,燃氣管網長19公裡,電纜管網長8公裡,移動、聯通、鐵通通訊和有線電視網絡141公裡,地下管網建設工程挖掘道路214條。

  據了解,拉鎖路的出現,既有客觀原因,也有城市管理方面的主觀原因。但主要是受城市經濟實力和管理體制因素的影響。據介紹,哈爾濱市城市歷史較短,城市基礎設施體系建設時間不長,城市基礎設施建設速度慢、欠賬多,到目前為止,城市供水普及率仍未達到100%,夜來水現象還存在,城區還大量存在無排水地區;燃氣、通信、有線電視的普及率僅處於國內中游水平;城市的電網、電纜化工程、居民的集中供熱工程都剛剛起步;哈爾濱市各種管線設施建設時間不一,市區至今還存在沙俄和日偽時期建設的管線,需改造、更新和擴容;寬帶、有線電視等新項目都需在全市范圍內新建管線。

  而與此同時,各種專業管線管理部門體制不一,如電力和通信是中直企業,其投資計劃、時間、資金來源同地方政府不一致,很難做到統一;各管線專業部門盲目建設情況嚴重,普遍缺少統一性、計劃性。

  

  建設浪費之二:城市綠化只管種不管活

  改造四年的南崗區長江路換了三茬大樹,道裡區新陽路的行道樹換了四五茬,如今長成了小老樹,每平方米幾元錢的草皮沒經幾場風雨就要換掉重鋪……哈爾濱的每根綠草、每片綠葉都變成了沈甸甸的金條、金磚。

  中國園林協會常務理事馮美瑞說,哈爾濱之所以會步入引綠而不能長綠的局面,是因為綠化品種引進程序不健全。哈爾濱市各區引進樹種,多是選擇從外地直接選購樹苗或到城市附近山區裡去移植兩種方式。這都有弊端。從外地引進,樹苗的根莖細,不適合北方城市生長環境,易死亡。如從山區移植,山林空氣好,氧分足,與移到城市裡污染嚴重的生長條件有差別,難活。城市綠化,就要進行自己本土樹種的規劃和育苗。建自己的育苗基地,每年定期由專業技術人員培育適合自己城市特色的樹種和花卉。這樣由本土培育的種苗就會適合本土的生長,不會出現大量死亡狀況。

  管護同樣是問題。幾年前,相關部門從韓國引進培植的6萬株抗寒花卉羽衣甘藍栽植在各景觀大道上,令市民感覺很新奇。但好景不長,原本考證在低溫下仍可生長的羽衣甘藍的顏色隨著天氣轉冷,逐漸變成深紅色和紅色,最後變成了『乾菜』。加上相關部門未能及時清理,最終成了街頭『小型吸塵器』……

  東北林業大學園林學院教授指出,最初羽衣甘藍引進到哈爾濱,設計方案是經過很多權威專家論證的。本來意圖是為深秋和初冬的哈爾濱增添顏色,但沒想到剛放置時,綠化管理部門很關注,隔段時間就無人問津了。管理者不查看,養護者不維護,本來三個月的觀賞期變成了一個月。羽衣甘藍引種失敗的主要原因應該是後期的養護問題。當年,在東北林業大學的實驗基地曾進行過羽衣甘藍的種植,觀賞期一直持續到12月份。如果不想出現綠化失誤,品種引進的關口把住了,問題的關鍵就是養護。尤其是長期花,養護者養護好了,花年年都會開,根本不用年年換,也節省了資金。

  點評

  收了規劃費更要辦實事

  參加『兩會』的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認為,城市是一定區域內的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的綜合載體。在城市裡,人口集中,工商業發達,建築物稠密,路網線種如麻。如何杜絕浪費,合理規劃城市,維護城市功能,改造城市設施,使其向著方便、節約、理想方向發展,從而提高城市功能、質量、環境效應,是城市的政府、企業和市民的責任,也是廣大群眾十分關心的問題。

  首先城市要依法管理,嚴格執行《規劃法》。第二是要科學管理,規范管理體制,克服短期行為,謹防形式主義,建立長效機制。如分區分片管理,實施無空白區監管,責任到人,明晰問責和追蹤問效機制。第三是群眾監督,建立城市建設管理監督網站,拓寬批評、舉報和獻計獻策的建言渠道。

  規劃者、評審專家、政府決策者三方作為責任主體,不能收了規劃費,拿了評審錢,解決了本屆政府的問題就了事、就拍板、就定案,那將留下很大遺憾。

  綠化規劃要長遠,不再栽了毀,毀了栽,要科學,適氣候栽植。搞綠化示范街道要在切實改造的街上搞,不要在順路條件的參觀區內一搞再搞。

  背景新聞:

  佳木斯建第一條地下綜合管廊

  建設城市地下管廊是解決拉鎖路產生的根本途徑。2003年8月,我省第一條地下綜合管廊在佳木斯市林海路開工建設。這個地下管廊將自來水、排水、天然氣、強電、供熱等市政基礎管線科學地整合於一個混凝土框架空間內。建成的管廊中間是過道,兩邊牆壁上被水泥板分為上、中、下三層。管廊高2.3米,寬3.2米。上層為強、弱電區,中層為給排水區,下層為供熱、供氣區,設計考慮了擴容問題,可以利用百餘年。

  建成地下管廊後,一旦出現故障不用動土施工,容易維修。管廊內采取固定和移動相結合監控手段,如有漏水、漏氣等現象發生,除固定的電子鼻可發現外,還將有機器人在過道上24小時巡邏。這種監控方式在世界上是領先的,該項目已被建設部作為試點基地,對城市發展具有前瞻性,有著重要的推廣意義。

  記者在哈爾濱市城市建設主管部門了解到,在今年即將開工的三環路學府和哈阿兩座立交橋中,將進行地下管廊工程試點。目前相關部門正在做規劃前期的調研工作。

  記者從哈爾濱市城市管理局了解到,今年哈爾濱市將投資2000萬元,植樹100萬株,增加城區綠地面積500公頃,市區綠化覆蓋率達到33.39%,綠地率達到29.45%,人均公共綠地達到7.16平方米,樹木成活率要達到95%以上。

責任編輯:張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