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2月13日電 本次人大會上,省人大代表梁智、納蘭海貝、齊麗芬、肖紉冬等10名代表聯合提交了《當給予外來務工人員、農民工子女平等的公司待遇、中小學校免收其學費》的建議。
代表們在建議中說,在城市的建設發展過程中,大量進城務工的農民工作出了積極的貢獻。但他們的子女卻無法享受到平等的教育,到了上學年齡卻失學在家已經成為了嚴重的社會問題。代表們在調查中發現,這些進城務工的農民工生活負擔比較高,而一些學校對學生收取的各種費用使農民工家長難以承擔,這也就成為了農民工子女失學的主要原因。
農民工子女上學還『挺難』
為了解決農民工子女的入學問題,2004年,哈市教育行政部門作出規定,進城務工人員子女可以免費入讀公辦學校,免收借讀費。然而記者在調查中發現,即使免借讀費,學校裡收取的各種資料費、補課費也成為許多農民工家庭沈重的負擔,同時,教育部門規定的可以免費入讀的學校也幾乎全部為薄弱學校。
住在哈市道外區水源二道街的朱明來自呼蘭縣農村,今年33歲,離婚後帶著一雙兒女在哈市生活。女兒今年11歲,兒子13歲,患有先天小兒麻痺,兩個孩子現在都沒有上學。
朱明告訴記者說,他來哈爾濱務工已經十多年了,靠給別人打零工掙錢,每月收入纔300多元錢,除去房租和三口人的日常生活開支,幾乎沒有剩餘。他說,現在能保證讓兩個孩子每天吃飽飯就已經很不容易了。自己也曾聽說過不用交借讀費就能送孩子進學校的事,可進了學校,就難免要收書本費、補課費等,自己根本供不起。最後他無奈地說,哪個當父母的不想讓自己的孩子上學,學知識,長本領,尤其是鄰居都誇兩個孩子聰明,可實在沒辦法啊。
來自安達農村的小麗麗兩年前隨父母來哈市。父母一直在哈市一個建築工地上打工,省吃儉用地將在農村學習很好的麗麗送進了學校。可入學後纔知道,這所學校是南崗區的一所薄弱校,不僅學校環境不好,而且教學質量也不高。因此在就讀了一個月後,麗麗又被父母送回了老家的農村,寄養在叔叔嬸嬸家中。
麗麗的媽媽張玉霞無奈地表示,南崗區有那麼多好學校,都是一些連很多城裡孩子都去不上的名校,農民工的孩子就連想都不要想了。可自己咬牙供孩子念書就是希望孩子能有出息呀,進了薄弱校混到畢業跟不上學又有什麼區別呢?
記者在調查中了解到,除了供不起、學校不好等原因以外,農民工子女在學校裡受到城裡孩子的歧視,孩子自尊心受到傷害,也是一些農民工子弟不願意入學的一個重要原因。
專家:幫農民工子女上學政府有責任
據省教育研究院的一位研究員介紹,中國現有流動人口(主要是農民工)約1.2億,其中,進城農民工學齡子女700萬,小學入學率為90%,初中入學率為20%,農民工子女失學問題嚴重,且有逐年增加趨勢。農民工子女教育的邊緣化,不僅造成新的文盲群體,還在這些孩子們幼小的心靈上埋下一種『社會不公』、『農村的孩子比城裡的孩子低人一等』的陰影,影響他們健康人格的形成。長此下去,也將引發一系列的社會問題。因此,政府有責任針對家庭困難的農民工子女,制定相應的優惠政策,酌情減免他們的學費。社會上一些相關的部門也應該積極地開展各種幫扶措施,不讓農民工的子女因費用問題而上不起學。
省社會科學研究院研究員趙瑞政表示,哈爾濱自上世紀80年代中期就開始迎來進城就業的農民工人員,在二十多年的快速發展中,他們為城市的現代化建設做出了巨大貢獻。可目前,農民工的收入還是很低,處在社會的底層,城市現有的公共教育資源數量與眾多農民工子女求學的願望還有一定差距。而要進入私立學校,農民工又沒有能力支付高額的教育費用,子女入學問題就成了農民工的一塊心病。
近年來,從中央到地方,都以不同的方式,關心幫助農民工這個特殊群體,從清欠農民工工資、到興建農民工公寓、清理和取消針對農民工就業的歧視性規定……這些都表明,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城市正敞開胸懷,給進城農民工以『市民待遇』。而農民工子女的教育問題,更應該成為高度關注的問題,有關部門應該為這些孩子開闢更多的『綠色通道』,來幫助他們完成學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