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哈爾濱2月16日電 當小將王濛矯健的身影像一道彩虹第一個越過終點線的時候,坐落在中國東北邊陲的七臺河市仿佛突然之間屏住了呼吸。盡管這是一塊期待已久又寄予厚望的金牌,但是夢想成真的時候,王濛家鄉的人民還是有點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北京時間2月16日凌晨,來自煤城七臺河市的中國姑娘王濛以近乎完美的表現,勇奪都靈冬奧會500米短道速滑金牌。
家鄉的父老鄉親們,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想哭你們就哭,想笑你們就笑吧!多少的艱辛,多少的淚水,多少個寒來暑往的磨礪,多少載臥薪嘗膽的拼搏,終於成就了此刻的輝煌。
七臺河市與中國冰上體育事業結下了不解之緣,與中國冰上體育事業經歷了共同的光榮與夢想。在王濛之前,七臺河市還為國家輸送了張傑、楊揚等一批短道速滑世界名將。近18年來,七臺河籍運動員在國內外重大比賽中榮獲300餘枚金牌,9次打破全國、亞洲和世界紀錄。
2005年4月在北京舉行的第十屆全運會短道速滑決賽被稱為『七臺河的天下』。楊揚、王濛、王偉表現神勇,包攬了女子項目的全部金牌。
也許並沒有多少人知道,在耀眼的光環背後,在赫赫的功勛背後,七臺河體育人走過了怎樣艱難的歷程。這裡不具備任何先天優勢,至今甚至沒有一座室內訓練館,每年只有4個月的天然冰期可用實地訓練。
七臺河滑冰隊組建於1974年。當時條件非常簡陋,兩名教練員帶領20多名運動員居住在體育場看臺下面四處透風、沒有取暖設施的宿捨裡,自己澆冰場、自己制作訓練器材、自己操辦伙食。1987年,七臺河女子滑冰隊確定主攻短道速滑項目,當時他們的條件仍然非常艱苦,冬季沒有正規場地,教練員和運動員們到處尋找自然結冰的河段、湖面進行訓練。
楊揚、張傑等一批傑出人纔都是在這樣艱苦的環境中走向世界賽場的。近20年來,七臺河女子短道速滑隊員一批批『遠走高飛』,一批批新隊員充實進來,他們埋頭苦乾、腳踏實地的精神一脈相承。
七臺河市體育局門前寬度不足8米的馬路輔道,是女子短道速滑後備隊的夏季訓練場地,是世界冠軍的搖籃。剛剛挑選出來的小運動員,首先在這裡接受旱地輪滑訓練。這是七臺河自創的訓練方法。
2005年3月,七臺河市選派18名選手參加全國短道速滑小學生聯賽哈爾濱站比賽,共奪取9個單項冠軍,以絕對優勢獲得乙組、丙組兩個團體總分第一名,展現了七臺河作為國家短道速滑後備人纔基地的雄厚實力。
王濛不負眾望、奮勇奪金的喜訊,帶給七臺河體育人的是莫大的慰藉和鼓舞。『我們將繼續努力,為國家輸送更多更好的體育人纔,』七臺河市體工隊隊長、教練員孟慶餘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