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經濟·旅游  >  經濟
搜 索
梨豐鄉大豆協會——13年摸索實驗鍛造致富『舵手』
2006-02-20 17:37:01 來源:東北網—佳木斯日報  作者:孫立剛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2月20日電 已經13歲的佳木斯樺川縣梨豐鄉大豆協會,走出了集科研、示范、推廣為一體的科技富民之路,210名會員為4500個農戶開展技術服務,僅去年就指導農戶種植『雙高』大豆20萬畝,增收240萬元,人均增收144元。

  該鄉現有耕地31萬畝,僅大豆種植面積就達20萬畝。上個世紀90年代初期,大豆生產一直受產量低、品質差、病蟲害發生頻繁等因素的困擾,經濟效益不高,影響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針對這一現實,1993年,大豆協會誕生了。協會從2002年開始,每年都從育種單位和農業院校引進20至40個大豆新品種進行實驗、示范、推廣。通過對比實驗,總結出了適合該鄉種植的4個大豆品種,比以前種植的品種增產10%至15%,改變了過去品種混亂雜、產量低的局面。黎明村全部采用墾農18號後,全村1萬畝大豆增產13萬公斤,農民增收15萬元。

  以推廣科技、促進農民增收為己任的大豆協會,經過長期的摸索和實驗,先後把化學除草、大豆窄行密植栽培、測土配方施肥以及規模化生產等新技術奉獻給了農戶。黎明村農民采用窄行密植栽培技術後,創造了畝產210公斤的高產記錄。梨樹村梨東屯田偉等5戶農民連片種植大豆150畝,采用了統一的技術操作規程和新品種,不僅降低了生產成本,而且產品品種純、質量好,被種子部門以每公斤高出市場價3角錢收購,增加收入1萬元。

  協會成了農民和政府的科技顧問和智囊團。為了更好地推廣和讓農民掌握先進生產技術,協會利用冬閑深入村屯召開農民座談會進行調研,組織農民參加專題講座,在各生產環節,免費接待農戶諮詢,深入田間地頭指導生產,並請專家為農戶『充電』。2004年,協會針對8月上旬少雨的情況,經過分析作出了全鄉可能發生大豆食心蟲病害的判斷,並及時向鄉政府提出了防治預案。由於判斷准確,防治及時,大豆食心蟲病害得到了有效遏制。

  協會通過上靠下聯,先後與集賢縣飛龍種子公司、省農科院安達所等單位簽訂了35萬公斤的原良種繁育合同,並在鄉裡建立了種子繁育基地,僅此一項就為農民增收近10萬元。同時,還與龍頭企業簽訂單幫助農民解決賣糧難。如今,全鄉20萬畝大豆有20%銷售給九三油脂集團,30%銷售給大連華農集團,累計銷售大豆達1500萬公斤。

責任編輯:強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