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政務·政策  >  政務
搜 索
老建築誰來保護? 委員:重視對城市文化歷史的保護
2006-02-21 06:16:04 來源:東北網-黑龍江晨報  作者:張宏晶 徐芸茜 宋文霞 孫二爽 劉澤寧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2月21日電 在政協哈爾濱市十屆四次會議上,哈爾濱政協委員潘洋提交了一份《老建築誰來保護》的提案,呼吁有關部門要加強對老建築的保護。

  潘洋說,哈爾濱昔日輝煌的老建築如今卻已經面目全非。城市的大街小巷中一些知名老建築似已到了風燭殘年,很多保護建築改變用途後風格慘遭破壞,保護街坊年久失修火災等安全隱患重重,繁華街區的保護建築被商業廣告牌匾包圍……在權衡眼前經濟利益與老建築對城市的長期價值時,城市規劃部門應該重視對城市文化、歷史的保護,而不應一味為追求眼前的經濟利益。

  哈爾濱政協委員李維明說,目前有部分保護建築因使用和維護不當,存在許多隱患。有的磚木結構建築的立柱乾裂,飾物松動;有的被擅自改變建築的內部構造進行裝修。針對上述問題,李維明建議,哈爾濱要重新制定和完善『保護老建築』的地方法規,有關部門要盡快拿出制定修繕方案,盡早搶救已破損的老建築。

  案例回放

  -2005年10月11日,哈爾濱市道外區南三道街傳統商市風貌保護區內發生火災,84戶211人受災,5人死亡,3人重傷。起火建築為始建於1917年的三層磚木結構『回』字型居民住宅樓。該風貌保護區域是『中華巴洛克』建築群的聚集地方,其建築保存相對完整。

  -2004年12月21日21時,哈爾濱工業大學建築學院的一處教學樓發生火災,火災沒有造成人員傷亡。該樓1908年建成,是哈爾濱市二類保護建築。火災是由於電線老化等原因造成的。

  -2004年2月22日晚,坐落在哈市道裡區上游街23號的哈爾濱科學宮發生火災。哈爾濱科學宮建於1902年,建築面積4000平方米,原為哈爾濱商務俱樂部,屬哈爾濱二類保護建築。引起火災的主要原因是電線老化導致天棚內的鋸末子起火。

  記者調查

  問題

  ????1

  保護街坊火患重重

  去年發生『10·11』大火的地點在哈市道外區南三道街,位於道外傳統商市風貌保護區內,該街區是哈爾濱市保護街坊之一。該風貌區是『中華巴洛克』建築群的聚集地,其中,南三道街沿街兩側共有建築28棟,沿街建築多為二、三層磚木結構建築,多數建於上世紀一二十年代;南二道街沿街兩側共有建築39棟,二、三類保護建築各一棟。

  由於歷史原因和遺留問題,這些棚戶區普遍耐火等級低,居民居住擁擠,生活條件差,有許多人家仍以木柴為燃料,違章佔道搭建雜物間的情況十分嚴重。區域內以及周邊道路狹窄,消防車無法駛入,電線大多老化裸露。居民防火意識差,防滅火知識匱乏。一旦發生火災,極易火燒連營。

  2月20日,記者走進了這些有著近百年歷史的大院。南二道街105號院是個二層樓的四合院,昔日的紅牆樓閣如今已破敗不堪,牆外私建的陽臺像補丁一樣訂在牆上,木質樓梯已經很難看出原來的顏色,歪歪扭扭地支在那裡。居民在院內蓋了許多小木棚子,院內雜亂無章地堆放著許多破桌椅、舊木板等雜物,存在著嚴重的火災隱患。牆上原有的浮雕圖案,大部分已經脫落,牆體上隨處可見的是居民私自搭建的陽臺。很多電線纏繞在牆體外側。

  在南三道街74號院內記者看到,木質的樓梯左右分開,很多樓梯欄杆已經缺失。居民在院內私接了很多雜物棚子,一米半寬的過道僅能容兩人並行通過。很多後接的平房把過道堵死。一旦發生火災,消防車根本無法進入。

  據了解,南二道街和南三道街的保護街坊是道外區非常有代表性的建築。當年武百祥等民族資本家受到外國文化的影響和滲透,在此處進行房屋建設時,將西歐建築藝術流派之一的巴洛克與中國古典的四合院融為一體,成了今天的立面為歐式風格、裡面為四合院,並帶有天橋和回廊,『中國身、穿洋裝』的『中華巴洛克』建築。有關部門在前幾年進行保護改造的時候,曾經力圖使此處變成哈爾濱的『城隍廟』,但如今的景象著實讓人覺得難堪。

  據哈爾濱消防部門有關人士表示,目前,哈爾濱的多數保護建築耐火等級較低,隨意改變使用用途存在很大的消防隱患。由於古建築大多是木質結構,耐火等級低,特別是一些古建築管理、使用單位擅自在古建築內違章開辦營業性場所,導致用火用電量增大,消防安全管理混亂,火災隱患十分突出。

  問題

  2

  保護建築改變用途後破壞多

  哈爾濱現存的保護建築如今有很多被改成了商服。改變用途的老建築大多進行了裝修,破壞了原有的建築風格、建築結構。

  位於哈市南崗區郵政街和紅軍街交叉口處有一棟3層老建築,在十九世紀二十年代這裡代曾是英國駐哈爾濱領事館。這座古典復興主義的建築極具北歐陡坡高層頂的建築特征。後來,該建築被改成了旅店。2004年,該建築曾遭受一場火災,臨街一樓的好幾扇窗戶只剩下光禿禿的窗框。二樓的窗戶被煙熏得黑乎乎的,牆面與陽臺的鐵藝均已損毀。一樓內部已是殘磚斷壁。

  東大直街289號一棟2層帶半地下室的小樓,曾是美國駐哈爾濱領事館,屬於保護建築。記者看到,臨街的一樓和半地下室都已經成了商家的門市,被商家重新進行了裝修。繞到該樓的後面,記者看到右側居民為了方便,竟然在樓體外面私接了陽臺。一樓一戶居民把原來高大的門窗,從中間截斷,安上了鐵制的防盜門。銀色鐵皮煙囪攀附在樓體外側。

  南崗區阿什河街39號是某幼兒園,該樓是三類保護建築,建於1912年。該棟樓裡其中一個屋被租用於倉庫,裡面堆放著大量書籍和成疊的紙箱。旁邊一家書店把原來的高舉架房間在橫空作了個隔斷,成了一個帶閣樓的2層小樓。

  問題

  3

  維修不善煞風景

  坐落在南崗區公司街78號公司街的住宅,建於1908年,屬於二類保護建築,原為中東鐵路會辦公館。整棟建築外表涂了黃色,可是正面有好幾處極不協調的白色顏料,二樓窗戶下的裝飾木條,因長期沒有粉刷已由綠色褪成了白色。在側面,記者看到窗戶上面有多處牆皮大面積脫落,露出了裡面水泥,整座建築斑駁不堪。最右側的窗戶上從一個破舊的電盒伸出好多根電線,形成了『蜘蛛網』。

  位於道外區靖宇街和南頭道街交叉口處有一棟精美的建築物,建於1916年,是哈爾濱市二類保護建築,現在是一家醫院。有人稱其為『中華巴洛克』。記者見到,整棟建築以黃色為底色,牆體上遍布著各種造型的白色裝飾圖形。有些浮雕、牆皮已經脫落,如同一塊塊傷疤一樣,非常難看,有的牆面已經露出了裡面的紅磚,使原本十分美觀的建築大打折扣,顯得十分破舊。

  問題

  4

  牌匾擋建築立面

  坐落在南崗區果戈裡大街上的亞細亞電影院始建於1908年,為磚木結構的折衷主義建築,1936年改為亞細亞電影院,屬三類保護建築。亞細亞通訊廣場和美國加州牛肉面館等牌匾遮擋了建築的立面,破壞了建築整體風格。

  南崗區紅軍街46號的黑龍江省博物館,建於1906年,當年叫做莫斯科商場,是哈爾濱早期建造的第一座大型商場。記者看到,如今的黑龍江省博物館臨街的一層已被珠寶店、服裝店、飯店等15家大小商鋪佔據。大大小小的廣告牌匾佔據了樓體外的大部分空間。

  南崗區西大直街33號哈爾濱鐵路衛生學校、哈爾濱鐵路局總工會、哈爾濱鐵路分局房產工程處等保護建築也存在著牌匾大小不一、遮擋建築立面的現象。

  專家觀點

  哈爾濱建築藝術館李鳳利表示,保護建築是歷史和文化的載體,具有很高的史料、文化價值,現在保護建築已經被列入文化的一部分。哈爾濱的保護建築大多是1946年以前建築的,到目前為止這些保護建築的功能很多都發生了變化。政府出資保護只是一部分,由於政府投入資金是有限的,所以要想確實加大對保護建築的保護力度,應該引起全民重視,提高廣大市民認識歷史,了解建築文化的認知度。當人們認識到其存在的價值後,自然就會開始保護。

  政府回應

  據哈市規劃局名城保護處有關負責人介紹,哈市的保護建築大多始建於上世紀二三十年代,歷經數十年的風雨,有許多建築構造結構、基礎設施、內部裝飾因年久失修,存在諸多安全隱患。對這些建築,政府部門制定了保護條例,要求使用者和產權人對保護建築要定期維護、排查隱患和及時修繕,但是由於存在著資金缺口等原因致使,一些問題不能夠從根本上進行解決。

責任編輯:劉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