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社會萬象  >  民生
搜 索
四大亮點 為哈爾濱未來定位
2006-02-22 09:03:37 來源:東北網-哈爾濱日報  作者:左楠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2月22日電 承續『十五』輝煌,譜寫『十一五』新篇章,經歷百年風雨洗禮,即將迎來解放六十周年慶典的哈爾濱市,站在了新的歷史起點上。

  緊緊抓住國家支持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調整改造的重大機遇,深化改革,擴大開放,改善環境,加快發展,哈爾濱市正歷史性地步入了奮力實現全面振興的新的發展階段。

  根據市委《建議》編制、提交兩會審議和協商討論的《哈爾濱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草案)》,集中了全市人民的聰明纔智,凝聚了全市人民的發展意願,是引導全市振興哈爾濱大業的行動綱領。

  《規劃綱要》是決策科學化、民主化的產物,是全市上下新一輪發展戰略研究成果的結晶,通篇貫穿著科學發展、創新發展和以人為本、發展為民的新理念。《規劃綱要》的指導思想,集中體現了發展理念、發展思路和發展戰略的創新,提出了指導全市『十一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新理念、新方略和新追求。

  今天,我們正處在一個奮力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推向前進的大時代。哈爾濱這座年輕而富有活力的城市,正在向著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迅跑。我們堅信,只要全市人民振奮精神,同心協力,按照『十一五』規劃描繪的藍圖,立足科學發展,致力『三新一優』,推進『三個適宜』,哈爾濱的明天一定會更加美好。

  ·點擊·

  新理念:科學發展觀

  《規劃綱要》提出,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是貫穿《規劃綱要》的一條紅線,是『十一五』時期發展的核心理念和根本要求。

  新方略:『三新一優』

  『三新』,一是走新型工業化道路,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全面實現老工業基地振興;二是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三是整合以文化為領航、科技為先導、教育為基礎、人纔為根本的自主創新能力,推進創新型城市建設。『一優』,即堅持以人為本、民生優先的發展取向,完善城市功能,加快社會發展,優化空間布局,強化資源節約,加強環境保護。《規劃綱要》提出的『三新一優』發展方略,高度概括了全市『十一五』發展的重點領域、基本思路和總體戰略格局。

  新追求:『三個適宜』

  《規劃綱要》把『使哈爾濱成為適宜創業、適宜人居、適宜人的全面發展的現代文明城市』列入指導思想,豐富和深化了城市發展定位,確立了城市發展新的總體方向和長遠目標,提出了城市科學、理性、和諧、宜人發展的新追求。

  『三個適宜』城市發展目標的提出,是用科學發展觀指導城市建設和發展思想的集中體現,是對現代城市發展規律的深刻把握。哈爾濱市一位城市發展研究資深專家感言,提出建設『三個適宜』現代文明城市,令人精神為之一振,這是我們對城市的本質認識和發展研究的重大突破,標志著哈爾濱的理性發展已經提昇到基於城市本質特征和基本功能提出價值訴求的新高度,其思想之叡智、訴求之深遠、內涵之豐富、意義之重大,需要深刻體會。

  一個凝聚人心的目標,是一面萬眾以赴的旗幟。

  作為決定未來五年哈爾濱發展走勢、統領未來五年哈爾濱人民共同奮斗的綱領性文件,《哈爾濱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草案)》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充分體現了全市人民的意願和市委、市政府的戰略發展意圖,對於城市的未來發展有著非凡的意義。規劃起草組的專家說,規劃中蘊含著四大亮點。

  亮點一

  『三新一優』的城市發展方略

  『十一五』規劃中,突出了『三新一優』的發展方略,『三新』是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積極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推進創新型城市建設,『一優』是在整個『十一五』經濟社會安排中,做出民生優先的安排,項目資金全部向民生優先傾斜。

  規劃中這樣闡述:以老工業基地振興為主線,加大工業調整、改造和創新力度,走新型工業化道路。

  規劃中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時代課題,對於大城市、大農村的哈爾濱更具有現實意義,規劃明確: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堅持城鄉一體、區域聯動的發展思路,建立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長效機制。

  創新是城市發展的動力所在,規劃中強調,以先進文化為方向,科技為先導,教育為基礎,人纔為根本,深入實施科教興市、文化立市戰略……全面推動創新型城市建設,為經濟和社會發展提供強大的精神文化動力、技術支持和人力資源保障。

  規劃中把維護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出發點和根本目的,認真解決涉及群眾切身利益的問題,更加注重社會公平和公正,千方百計擴大就業再就業,進一步完善社會保障體系,高度關注困難群體。

  亮點二

  『三個適宜』的城市發展定位

  『十一五』規劃中,對於城市的發展定位,在原有的建設國家重要的機械制造業、高新技術產業、綠色食品、醫藥工業和對俄經貿科技合作基地,東北亞重要的經貿中心和世界冰雪旅游名城基礎上,增加了使哈爾濱成為適宜創業、適宜人居、適宜人的全面發展的現代文明城市,凸顯了以人為本的思想,目標凝聚人心。

  適宜人居是城市存在的基本依據、發展的必然要求;適宜創業是城市競爭力迅速提昇的關鍵所在;適宜人的全面發展為城市發展指明了人文化、人本化和人性化的方向。把『三個適宜』確定為『十一五』時期哈爾濱城市發展的一個新目標,進一步完善了城市發展的總體方向和目標,不僅是科學發展觀在城市建設和發展上的體現,也是哈爾濱長遠發展的根本追求。

  亮點三

  『三大工程』惠及民計民生

  『十一五』規劃中,哈爾濱首次明確提出了在城市建設中圍繞城市民生、城市文化和城市現代化交通三大系統工程開展工作、部署項目和安排資金。

  規劃中強調要圍繞改善人居環境、構築產業支橕、完善區域網絡,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推進以城市供水、供氣、供熱、防洪、垃圾處理、污水處理、危棚房改造、公共應急系統等為重點的『城市民生工程』。實施以完善環路、提高兩岸通達能力、建設快速交通體系等為重點的『城市現代化交通工程』。加強文化基礎設施建設,推進包括廣電中心、音樂藝術中心、城市雕塑主題公園、冰雪博物館、城市規劃建設展館、體育場館、金代皇城、天恆山風景名勝區等為重點的『城市文化工程』建設。

  亮點四

  『文化立市』彰顯個性魅力

  『十一五』規劃中,哈爾濱在歷史上首次提出了『文化立市』的新理念。

  『高度重視文化在彰顯城市個性、整合城市發展動力、增強城市凝聚力、促進城市現代化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大力實施「文化立市」戰略。』規劃中的這一段論述耐人尋味。

  哈爾濱市在『十一五』期間,將以發展先進文化為主線,建設開放創新、和諧高雅的城市文化。強化創新意識,倡導創新精神,為建設創新型城市提供良好的文化氛圍。弘揚哈爾濱音樂文化傳統,把哈爾濱之夏音樂會辦成全國文化活動精品和國際性音樂節,開展各類音樂文化活動。保持城市建築格局和風格的歷史文脈,形成大氣、和諧的城市景觀。進一步創新完善冰雪文化,豐富內涵,提昇品位,形成冰雪藝術、冰雪旅游、冰雪體育等為主體的冰雪文化大產業,把哈爾濱打造成中外聞名的冰雪文化之都。

  30個主要指標符合快發展大發展要求

  城市經濟發展研究專家破解『十一五』規劃重要發展指標

  作為一個具有寬廣戰略眼光、鮮明時代特征、科學發展取向的規劃,科學的發展指標至關重要。哈爾濱市城市經濟發展研究中心的專家分析,《哈爾濱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草案)》列出的經濟持續較快發展、產業結構優化昇級、資源利用效率、基本公共服務等八個方面30個主要指標,既有量的要求又有質的要求,體現了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的精神,符合哈爾濱市快發展、大發展的需求。

  指標一

  全市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2%以上

  專家說,『十一五』時期,全國經濟將繼續處於高增長周期,據了解,15個副省級城市都確定了較高的增長預期。規劃確定年均增長12%以上的增長速度,比全省高兩個百分點,既符合哈爾濱市快發展、大發展的需求,也符合省委、省政府要求哈爾濱『加快發展、當好龍頭』的需要。

  專家分析,近三年哈爾濱市經濟增長明顯提速,『十一五』期間哈爾濱市面臨著老工業基地振興等一系列重大戰略機遇,農業、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將得到國家重點支持,富集的資源、土地、勞動力等生產要素的比較優勢將進一步顯現,哈大齊工業走廊建設將為打造新的產業集聚區、擴大招商引資規模提供有利的載體條件,所以這個目標是切實可行的。

  據介紹,規劃的指標體系設置體現了『五個突出』:即按照堅持以人為本的要求,突出了人文和社會的指標;按照促進協調發展的要求,突出了城鄉協調的指標;按照轉變增長方式的要求,突出了結構和效率的指標;按照可持續發展的要求,突出了資源和生態環境的指標;按照轉變政府職能的要求,突出了公共事業和公共服務的指標。

  指標二

  單位生產總值能耗降低20%

  單位生產總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是國家要求全國各地必須實現的重要約束性指標。2005年哈爾濱市萬元GDP能耗為1.8噸標煤,高於全國1.61噸標煤的平均水平,降低能耗的潛力較大。『十一五』時期,只要哈爾濱市加快節約型社會建設,進一步強化能源節約的政策導向,調整優化產業結構,大力開發和推廣應用節能技術,這一目標便可以實現。

  指標三

  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年均增長20%

  規劃確定,『十一五』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年均增長20%,年度投資規模將由2005年的640億元增加到2010年的1580億元,五年累計總投資5700億元。確定這樣一個投資增長速度,是實現經濟增長12%的必要保證,也是老工業基地調整、改造和振興,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需要。近兩年沈陽市和大連市的固定資產投資取得重大突破,主要經驗就是投資指標和責任下移,所以在重大戰略機遇期和集中轉型期保持階段性的較大投資強度是必要並且可能的。

  相關鏈接

  30個主要指標的構成情況

  30個主要指標按指標約束性劃分:導向性指標7個,預期性指標15個,約束性指標8個

  導向性指標:是政府希望的發展方向,主要依靠市場主體的自主行為實現。

  預期性指標:是在導向性基礎上進一步強化了實現意願的指標。

  約束性指標:是在預期性基礎上進一步強化了政府意圖的指標,是市政府對區、縣(市)政府和市政府有關部門提出的工作要求。

  『十一五』11個關鍵詞

  科學發展觀

  是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的『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按照『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的要求,推進各項事業的改革和發展

  新型工業化道路

  是堅持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是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工業化道路。

  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根據新世紀新階段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新要求和我國社會出現的新趨勢、新特點,我們所要建設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

  社會主義新農村

  目標就是要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行之有效的、多予少取放活和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方針。通過努力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提高農民的生產質量,促使農村整體面貌出現大的改觀,真正把農村逐步建設成為『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社會主義新農村。

  循環經濟

  是一種以資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環利用為核心,以『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為原則,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為特征的可持續經濟增長模式。

  先進制造業

  廣泛采用先進技術、設備和現代管理手段,科技含量較高的制造業形態。與傳統制造業相比,先進制造業有下列特點:產業設計制造和企業管理信息化,生產過程控制智能化,制造裝備控制數字化,制造工藝裝備緊密化,產品制造過程綠色化,產品經營全球化。

  高新技術產業

  是一組包含信息技術、生物技術和許多位於科學和技術進步前沿的其他技術的產業群體。

  現代農業

  是以生物技術和信息技術為先導的、技術高度密集的科技型產業、農工貿一體化經營的現代企業、正在拓展中的一種多元化和綜合性的新型產業,現代農業是一種資源節約和可持續發展的綠色產業。

  創新型城市

  指產業創新、規劃創新、制度創新。

  文化立市

  在加強歷史文化資源保護中提昇文化特色,在開展創建活動中提昇城市形象,在繁榮文化中提昇文化氛圍,在文化產業發展中提昇文化地位。基本建立起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城市文化發展格局。

  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

  節約型社會是指在社會生產、流通、消費的各個領域,通過采取綜合性措施,提高資源利用效率,以最少的資源消耗獲得最大的經濟和社會收益,保障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社會發展模式。環境友好型社會是指社會的生產與生活以對生態環境無害的方式進行。

  『計劃』讓位於『規劃』一字之差折射政府職能新轉變

  決定哈爾濱未來五年經濟社會發展走勢的《哈爾濱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草案)》將在兩會上接受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的審議和協商討論。與前十個五年計劃相比,延續了50多年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首次定名為『規劃』。據規劃起草組的專家介紹,這一字之差折射出政府職能的轉變,即從對經濟的直接乾預中脫離出來,更注重經濟調節、市場監管、公共管理和社會服務。

  政府直接決定資源配置轉為主要由市場調節

  『計劃』變成『規劃』,反映了哈爾濱在中長期發展的戰略安排上徹底告別了計劃經濟,已步入市場經濟體制環境,資源配置由政府直接決定轉變為主要由市場調節。

  專家介紹說,過去的計劃是以物為主,現在的規劃是以人為本。過去的計劃是設置硬性指標、硬性配置資源、硬性確定項目,體現的是數量性、具體性、細化性和指標性,現在規劃則展現的是宏觀性、前瞻性和戰略性。在『十一五』規劃中,市場機制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作用體現得更為明顯,政府的主要職能也從數量型控制轉變成為政府提出戰略構想、戰略目標,提出對未來發展方向的引導和發展目標的預期。政府對經濟發展的指導、協調作用更加凸顯出來。

  政府公共服務和社會管理職能定位更加突出

  『計劃』變為『規劃』,體現了從項目管理向規劃管理的突出轉變,體現出政府的角色定位更加明晰。規劃中把政府工作的著力點更多放在加強經濟調節、創造良好環境上,放在促進社會事業發展和建設和諧社會上,強化公共服務和社會管理職能,健全公共應急體系,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處置突發事件能力也是政府職能的主要體現。

  面向全市求『思想』『十一五』規劃相關課題公開向社會『招標』

  記者從《哈爾濱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草案)》起草組了解到,規劃的編制起草過程,是全市上下深化市情認識、更新發展理念、創新發展思路、研究發展戰略、形成發展共識的過程。

  ——一個深思熟慮的過程。從2003年9月,哈爾濱市便開始著手進行『十一五』規劃編制的前期准備工作和規劃基本思路研究。2004年11月,市政府下發了關於編制『十一五』規劃綱要的工作方案,組成了規劃綱要起草組。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多次聽取了『十一五』規劃工作匯報,對『十一五』時期發展的指導思想、戰略重點、重大措施及規劃編制工作提出了指導意見和具體要求。據介紹,吸收市經研中心、市統計局、市社科院的專家學者參與『十一五』規劃編制,在哈爾濱市尚屬首次。

  ——一個開放的編制過程。政府各組成部門把『十一五』規劃工作擺上重要日程,精心組織專項規劃編制。市人大、市政協對『十一五』規劃編制工作認真關注,多次組織代表、委員聽取編制工作匯報,進行座談討論,提出修改意見。市專顧委成立了『十一五』規劃諮詢組,形成了一批專題諮詢意見。

  ——一個互動的編制過程。為使規劃更充分體現全市人民的意願,哈爾濱市設立了『十一五』規劃網站,還開展了『我為「十一五」規劃編制建言獻策』人民建議有獎定向征集活動,百姓的很多意見建議都在規劃中得到了體現。

責任編輯:強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