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政務·政策  >  政務
搜 索
哈爾濱市"十一五"規劃解讀:美好生活七大變化
2006-02-23 11:28:47 來源:東北網-哈爾濱日報  作者:左楠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2月23日電 哈爾濱市"十一五"規劃解讀:美好生活七大變化

  『十一五』規劃,民生優先的藍圖

  經濟社會發展的最終目的,是讓百姓過上好日子。

  捧讀《哈爾濱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草案)》,『堅持以人為本、民生優先的發展取向』赫然出現在指導思想中。據起草組的專家介紹,以人為本、民生優先這一觀念滲透在規劃的不同部分、不同層面,不僅體現在指導思想中、體現在對發展重點的選擇中,還體現在發展任務和發展措施的安排中。

  規劃堅持以人為本的發展理念,做出民生優先的發展安排,把維護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出發點和根本目的,認真解決涉及群眾切身利益的問題。在『十一五』時期哈爾濱市經濟社會發展的八大類目標中,直接惠及百姓的佔了重要篇幅:城鄉協調發展格局基本形成;基本公共服務比較健全;可持續發展能力增強;人民生活水平繼續提高等。

  據介紹,規劃的段落章節都折射出以人為本、民生優先的理念。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部分提出要形成便利民生的現代服務業體系;加強基礎建設部分提出以『城市民生工程』為重點;城市管理部分提出要推進城市管理人性化;環境保護部分提出重點解決影響經濟社會發展特別是嚴重危害人民健康的突出問題。

  推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一篇的主題思想就是認真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就業、社會保障、衛生體育、城鄉居民收入、公共安全等,無一不浸潤著這樣的思想:向百姓貼近、貼近、再貼近。

  讓百姓安居樂業,讓生活更加美好,這是黨和政府的目標和方向,是百姓所盼所想,更是『十一五』規劃的點睛之筆。

  《哈爾濱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草案)》是指導哈爾濱未來五年城市發展的綱領性文件。經濟社會發展的最終目的是惠及百姓、造福百姓,這一份溢滿濃濃親民色彩的規劃,樁樁舉措、項項目標濃縮成『實打實』的民生大計,把未來的美好生活展現在我們眼前。

  『未來五年,就是讓哈爾濱的百姓過上更加富裕、更加便利、更加安全、更加和諧的生活———這是規劃編制的出發點,也是落腳點。』起草組的專家如是說。

  為了更全面地展示規劃將給百姓未來五年生活帶來的變化,本報邀請參加『兩會』的市政府有關部門負責人就規劃中的一些民生熱點進行解讀。

  出行更便利關鍵詞:城市民生工程

  重點段落:推進以城市供水、供氣、供熱、垃圾處理、污水處理、危棚房改造、公共應急系統等為重點的『城市民生工程』。

  權威解讀

  市人大代表、市建委主任魏偉———『十一五』規劃中首次提出『城市民生工程』這一概念,確立這一目標,就是讓市民住上暖屋子、喝上放心水,出行更便捷,讓我們的城市天更藍、樹更綠、水更清。到2010年,哈爾濱市將完成軌道交通一期工程,建設城市三環路,建設道外二十道街跨江橋,啟動松花江隧道工程。同時加大城市路網建設,街路維修改造和土路鋪裝建設。到2010年末,城市人均道路面積6.49平方米。

  哈爾濱市將啟動磨盤山供水二期工程,改造松北前進地下水淨水工程、呼蘭區供水改造工程、淨水廠工藝改造工程,到2010年末,隨著供水管網的普及率達到90%以上,市民的飲用水水質將達到國家標准。推進文昌污水處理廠三期工程、馬家溝匯水區排水管網改造工程等一批城市污水處理廠工程建設,到2010年末,哈爾濱市城市污水的二級處理率將達到70%以上,松花江將更加清澈。

  哈爾濱市『十一五』期間將啟動哈西南部供熱廠新建、道裡集中供熱續建等供熱工程項目,到2010年末,城市集中供熱普及率將達到83.4%,將有更多的市民享受到『暖屋子』的舒適。哈爾濱市將建設公園綠地、綠化隔離區,創造宜人的居住環境,到2010年末,哈爾濱市人均公園綠地將達到10平方米以上,市民將出門見綠。

  保障體系更完善關鍵詞:社會保障

  重點段落:完善社會保險、社會救助、社會福利等社會保障體系。提高社會保障支出在財政支出中的比重。完善城鄉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對符合保障標准的城鄉居民應保盡保,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月人均補差提高到全國平均水平以上。

  權威解讀

  市人大代表、市民政局局長徐振湖———『十一五』期間,哈爾濱市將采取十一項舉措,著力完善多層次、全覆蓋、互補性、城鄉聯動的新型救助體系建設,使發展的成果惠及更多困難群眾,建立與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的社會救助體系。

  據悉,哈爾濱市將擴大城鎮低保覆蓋面,按照『分類施保』的原則,進一步完善醫療、住房、教育、供暖、供水、就業、司法等專項救助,並探索新的專項救助內容。今年將低保人員大病救助的起付線由2000元降至1000元,將大病救助病種由6項擴大至9項。到2010年將住房動遷、殯葬辦理等方面救助納入專項救助體系。2006年年底前,低保對象月人均補差額達到70元。到2010年,低保標准比『十五』期末增長10%,達到220元;低保月人均補差額比『十五』期末增長20%,達到78元以上。哈爾濱市將在2006年底,在全市建立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將符合條件的困難群眾納入低保范圍。今後逐年提高保障標准,到2010年,實現分類施保、應保盡保。建立各項農村社會救助制度。逐步建立、完善和規范農村醫療救助制度。到2006年底,在全市范圍內建立和實施比較規范的農村醫療救助制度。2008年前,完善、規范農村醫療救助制度,增加大病救助種類,擴大救助范圍,實現與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接軌。到2010年,建立起包括教育救助、住房救助、法律援助、失地農民困難救助等在內的農村社會救助制度。

  受教育機會更多關鍵詞:終身教育

  重點段落:逐步形成以高質量的基礎教育為重心,由學前教育到在職教育和老年教育、由學歷教育到非學歷教育、由學校教育到社區教育和家庭教育的終身教育體系,為各類人群提供適應需求、多種選擇的受教育機會。

  權威解讀

  市政協委員、市教育局局長石永明———構建終身教育體系是一項系統工程,哈爾濱市將整合學校、社區、企業、機關、街道、村社等國家和民間的教育資源,建立一批社區教育中心,在社區范圍內為職工在崗、轉崗、下崗再就業等開展多樣化、開放性、分散式的技術諮詢和技能培訓。根據當地支柱產業、先導產業和新興產業發展需要開設專業,培養產業發展和農村急需的中等專門人纔,提高為經濟建設服務的能力。

  哈爾濱市還將加強鄉鎮成人學校建設,創建鄉村基層文化、科技和教育活動的基地。充分發揮鄉鎮成人文化技術學校、中高等成人學校、現代遠程教育、高等教育自學考試等機構的作用。充分發揮中專學校、技工校、職業學校、成人學校和培訓機構的作用,開展各種形式的技術諮詢和技能培訓。哈爾濱市還將努力滿足社會成員接受教育和培訓的需求。

  看病費用更合理

  關鍵詞:看病難、看病貴

  重點段落:深化醫療衛生制度改革,逐步解決群眾『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鼓勵和支持社會力量參與衛生事業的改革和發展,構築政府主導與市場機制相結合的新體制。

  權威解讀

  市政協委員、市衛生局局長谷勵———『十一五』期間是哈爾濱市公共衛生體系建設的重要歷史時期。哈爾濱市將進一步整合衛生資源,加快衛生資源向社區轉移,鼓勵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個人等社會力量多方舉辦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用以緩解百姓『看病難、看病貴』。

  『十一五』期間,哈爾濱市將進一步加強各級疾病防控機構的實驗室配套設施建設,加強人纔隊伍的培養和突發性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能力建設,進一步提高哈爾濱市應對突發性公共衛生事件的能力。進一步加強和完善醫療救治體系建設,以建立健全市傳染病醫療救治網絡、建立健全院前緊急救援網絡和血液保障體系為重點,大力提昇哈爾濱市醫療救治能力。大力加強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建設,到『十一五』期末,基本建成服務功能完善,覆蓋全市的社區衛生服務網絡,實現『小病在社區,大病進醫院』的目標。進一步加強農村衛生工作,繼續擴大農村新型合作醫療制度工作,力爭到2008年,在全市普遍建立起覆蓋農村居民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

  食品更放心關鍵詞:食品安全監管體系

  重點段落:建立統一、協調、權威、高效的食品安全監管體制,實施對食品供應鏈的全程監控;加強對藥品、醫療器械、化妝品、保健品的監管,建立食品、藥品檢測體系,全面實行藥品分類管理,健全藥品不良反應監測報告網絡,切實保障全市人民飲食、用藥安全。

  權威解讀

  市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局長程雲志———『十一五』期間,哈爾濱市將進一步深化食品監管體制改革,完善食品安全綜合監管體系。組織協調有關部門健全食品從農產品、食用動物產品生產到餐桌各環節的食品安全監管網絡。推進實施食品放心工程和深入開展食品安全專項整治,促進全市食品市場秩序明顯好轉。及時認真查處食品安全大案要案,嚴厲打擊生產加工、銷售偽劣食品和有毒有害食品違法犯罪行為。到2008年完成全市縣級食品安全信用體系建設試點工作,在總結經驗的基礎上,構建哈爾濱市食品安全信用體系基本框架和運行機制。建設食品安全綜合評價體系。整合食品安全信息,開展全市食品安全信息交流、采集、評估、發布和預警。

  哈爾濱市將全面推進藥品GMP、GSP的實施。加強對已認證企業的跟蹤監督檢查,每年要對80%已通過認證企業進行跟蹤監督檢查。深入推進農村藥品『兩網』建設。完善健全農村藥品供應網,並確保穩定發展。改造哈爾濱市現有藥品批發企業或引進外地企業建設一至兩個藥品現代化物流配送中心。積極探索並建立藥品監管長效機制。

  就業崗位更多關鍵詞:擴大就業

  重點段落:把擴大就業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實施積極的就業政策,完善就業工作責任體系、政策支持體系和就業服務體系。

  權威解讀

  市人大代表、市勞動和社會保障局局長王莉———安置50萬名城鎮下崗失業人員就業再就業,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5%以內,建立適應市場導向的就業機制和科學、合理的就業服務體系,多渠道擴大就業,提高就業質量。推進經濟結構調整,改善就業結構。引導全社會轉變就業觀念,規范非全日制、臨時性、季節性、彈性工作等靈活就業形式,鼓勵自謀職業和自主創業,促進多種就業形式。

  哈爾濱市將完善促進就業扶持政策,建立落實就業再就業扶持政策的有效機制。加快培育市場就業機制,建立制度化、專業化和社會化的就業服務體系。發展各種專業性職業中介機構和勞務派遣、職業諮詢指導、就業信息服務等社會化服務組織。完善適應勞動力市場需求的再就業培訓和創業培訓體系,加強求職者的職業技能培訓和再就業培訓,為求職者創造良好的創業環境。堅持統籌城鄉就業,為進城務工人員提供就業服務。

  住房更寬敞關鍵詞:普通商品房

  重點段落:住宅建設竣工規模2000萬平方米以上,普通商品房和經濟適用住房佔住宅建設總規模的80%以上。

  權威解讀

  市政協委員、市房產住宅局局長邊洪霄———哈爾濱市今年將實行《哈爾濱市購買經濟適用住房貨幣補貼暫行辦法》,變暗補『磚頭』為明補『人頭』。『十一五』期間,哈爾濱市將進一步完善住房供給體系,建設經濟適用住房和廉租房,著力解決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哈爾濱市還將適度發展商品房,滿足不同層次的住宅需求。改善進城務工農民居住條件。

  今年哈爾濱市要在年度住宅建設計劃中加大危棚房地段的住宅開發建設規模,引導投資和消費向危棚房地段集中,確保危棚房改造順利推進。全年計劃住宅建設規模920萬平方米,竣工450萬平方米,危棚房改造80萬平方米,人均住房建築面積達到25.2平方米。哈爾濱市還將加緊組建開發集團,提高哈爾濱市開發企業的投資和運作實力,同時吸引國內外有資金實力的開發商參與哈爾濱市危棚房改造。

  突出空間性合理利用土地資源規劃首次增加『優化空間布局和載體功能』內容

  與前十個五年計劃相比,《哈爾濱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草案)》新增了『優化空間布局和載體功能』一篇。據《規劃綱要》起草組的專家介紹,這是突出規劃空間性內容的一個重要體現。

  據了解,經濟社會發展的最基礎資源是國土資源,我國的國情是人均國土資源佔有量較小,而國土資源最直接的表現形式是土地資源,是具有較強的不可貿易性的資源。所以無論國家、省還是哈爾濱市,節約、集約利用土地資源是經濟社會發展必須高度重視的問題。作為決定哈爾濱未來五年經濟社會發展的中長期規劃,在編制過程中必須突出空間性,充分利用土地資源,促進城市發展。

  《規劃綱要》中提出了『北躍西擴、南延東優、中興外聯』的城市發展方略。專家對此進行詳解:

  『北躍』———建設松花江以北、呼蘭河兩岸地區,建成以行政辦公、教育科研、商貿居住為主,以醫藥、新興工業、綠色產業為輔的生態型園林新城區。『北躍』是城市發展的主要方向,新增城市用地面積74平方公裡。

  『西擴』———開發群力地區,建成集居住、商貿、旅游為一體的現代化新城區。『西擴』是城市重要發展方向,新增城市用地面積32.7平方公裡。

  『南延』———發展平房地區,建成國家機械制造業基地。『南延』是城市發展第二產業的主要方向,新增城市用地面積46.8平方公裡。

  『東優』———整合現有以工業為主的東部地區,優化產業結構,提高土地利用率,遷出重污染企業,淨化、美化阿什河生態環境。『東優』主要是優化、整合哈東工業區、成高子、新香坊、團結、動力東側等地區,新增城市建設用地11.2平方公裡。

  『中興』———調整優化中心城區用地布局結構,改善交通、綠化環境,提高文化品位,建設區域性商貿、金融、信息、保險、會展等中心。目標是推進城市的更新和復興,通過加快老城區改造步伐,搬遷城區有污染的工廠企業,加大危房棚戶區的改造力度,建設大型居住社區,改善人居環境;提昇金融、貿易、教育、物流、旅游等第三產業層次,建構現代服務體系;加強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突出城市風貌特色;增添城市活力,實現城市功能的調整和環境的改善。充分利用城市河流水系、城市邊緣林地、農田形成的楔形綠地和城區道路、鐵路及高壓走廊建立的綠地生態廊道,實現建設生態型園林城市的目標。

  『外聯』———構築哈爾濱市都市圈,在整合發展主城區的同時,加強外部聯系,建設6個衛星城和12個產業聚集區,形成生態環境良好,交通快速便捷,產業互補發展,功能齊全完備的哈爾濱都市圈。

  名詞解釋

  公共服務

  是指由法律授權的政府以及非政府公共組織和有關工商企業,在純粹公共物品、混合性公共物品以及特殊私人物品的生產和供給中所承擔的職責和履行的職能,其中,政府是責無旁貸的主導者。公共服務的社會實踐由來已久,它從最初的社會民間和宗教組織零星的自發行動,發展和演化為以政府為主的公共組織系統的自覺行動和法定職能,期間經過了漫長的歷史過程。

  公共產品

  是指一種非排斥性和非爭奪性。非爭奪性是指一個消費者對它的消費不能同時拒絕其他人對它的消費。嚴格地說,只有同時具備了非爭奪性和非排斥性兩種特征纔是真正的公共產品。或者一種不是由個人或企業,而是由政府直接或間接決定其需求(代行消費者主權),或是由政府直接或間接提供的產品。

  綠色農產品和有機農產品

  綠色農產品是我國農業生產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它是指遵循可持續發展原則,按照特定生產方式生產,經中國綠色食品發展中心認定,許可使用綠色食品標志商標的無污染的安全、優質、營養類食品。有機農產品所強調的是有機農業的產物,通常是指來自於有機農業生產體系,根據國際有機農業生產要求和相應的標准生產的,並通過獨立的有機食品認證機構認證的農產品。

  都市農業

  是指在都市化地區,利用田園景觀、自然生態及環境資源,結合農林牧漁生產、農業經營活動、農村文化及農家生活,為人們休閑旅游、體驗農業、了解農村提供場所。換言之,都市農業是將農業的生產、生活、生態等『三生』功能結合於一體的產業。

  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

  由政府組織、引導、支持、農民自願參加,個人、集體和政府多方籌資,以大病統籌為主的農民醫療互助共濟制度。

  現代服務業

  是指那些不生產商品和貨物的產業,主要有信息、物流、金融、會計、諮詢、法律服務等行業。

  現代物流

  是儲運技術革新與先進信息技術結合的產物,泛指原材料、產成品從起點至終點及相關信息有效流動的全過程,它將運輸、倉儲、裝卸、加工、整理、配送、信息等多方面有機結合,形成完整的供應鏈,為用戶提供多功能、一體化的綜合性服務。

  會展業

  會展業是會議業和展覽業的總稱,隸屬於服務業,即通過舉辦各種形式的會議和展覽,包括大型國際博覽會、展覽會、交易會、運動會、招商會、經濟研討會等,吸引大量商務客和游客,促進產品市場的開拓、技術和信息交流、對外貿易和旅游觀光,並以此帶動交通、住宿、商業、餐飲、購物等多項相關產業的發展,並被稱為『無煙工業』。

責任編輯:劉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