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2月22日電 減貧扶弱 造福百姓生活--哈爾濱市『十一五』規劃(草案)解讀
女性就業比例四成以上
解讀人:市府婦兒辦副主任姜鴻娥
哈爾濱市婦女發展規劃(2001—2010年)主要目標是:保障女性獲得經濟資源的平等權利。保障女性享有平等的勞動權利。消除就業性別歧視,實現男女就業機會均等。拓寬女性就業領域,增加女性就業人數,女性從業人員佔從業人員總數的比例保持在40%以上。
策略措施為: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中體現婦女發展的主要目標。制定有利於婦女平等參與經濟發展的方針政策,提供婦女與男子平等參與經濟決策的機會和途徑,縮小男女在獲得經濟決策權上的差距。拓寬婦女就業渠道。在經濟發展和產業結構調整中,充分考慮婦女就業的需要,大力發展服務業,為婦女創造新的就業機會,提高婦女在新興產業、行業中的就業比例。強化對女性的就業服務。職業介紹機構設立女性職業介紹窗口,對女性失業、無業人員提供專項服務,定期或不定期地舉辦女性就業專場洽淡會、女性人纔招聘會,積極推薦女性就業。加強職業技能培訓,提高女性職業技能水平。做好女性失業、無業人員的轉崗就業培訓,鼓勵和支持各類職業培訓機構舉辦針對女性特點的職業技能培訓班,女性勞動者接受培訓的覆蓋面要達到90%以上。
全市基本普及12年教育
解讀人:政協委員、市教育局局長石永明
『十一五』期間,全市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將達到100%,初中階段學齡人口入學率達到97%以上,高中階段毛入學率由目前的41.9%提高到85%,其中城市達到98%。
普及12年教育包括普通高中和中等職業教育兩部分。『十一五』期間,哈爾濱市職業學校在校生規模將由目前的6.2萬人增加到10萬人左右,使中高等職業教育年培養能力超過3.5萬人,再依靠民辦中職和在職培訓的擴大為補充,基本滿足經濟發展需求。全市現有的96所中等職業學校將調整到60所左右,中職學生就業率達到90%以上。
哈市5年內將在11縣(市)新建13所市級以上示范性高中,接受優質高中教育的學生將達到普通高中學校在校生總數的50%以上。
建立起農民工社保制度
解讀人:人大代表、市勞動和社會保障局局長王莉
市勞動和社會保障局將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和部署,做好農民工的維權和參保工作。一是將今年開展的『勞動合同年』活動同農民工維權緊密結合起來,指導、推動企業依法與農民工簽訂勞動合同,督促企業建立勞動合同管理臺賬,並嚴格履行勞動合同;二是進一步暢通拖欠農民工工資的舉報投訴渠道,制定獎勵辦法,加強舉報投訴接待力量,做到發現一起、及時查處一起;三是及時受理、快速處理涉及拖欠農民工工資的勞動爭議案件,確保處理不拖拉、不延時,並保證辦案質量;四是不斷探索和建立農民工的社會保障服務體系和長效工作機制,逐步健全企業工資支付制度、工資支付監控制度、工資支付保障制度、最低工資保障制度和企業勞動保障守法誠信制度;五是加強宣傳引導,提高用人單位的法律意識和農民工的依法維權能力。
食品供應鏈要全程監控
解讀人:市衛生局副局長劉明烈
為了保障市民的食品安全,今年哈爾濱市將強化衛生許可證的發放,對已有飯店采取分級量化管理的辦法,對評為A級的飯店,衛生監督部門將減少監督次數,對評為D級的餐飲企業將令其停業整頓,並推行危險性分析,強化問題的解決。今年,市衛生監督部門將對哈市范圍內的中、小餐飲業進行整頓,不達標的一律停業,並對農民工的工地食堂進行達標管理,還將強化整頓學校周邊小餐桌、食堂的飲食安全,確保市民食品安全。
就業崗位新增加50萬個
新增城鎮就業崗位50萬個,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5%以內。建立健全高校畢業生就業信息服務網絡,鼓勵和支持高校畢業生自主創業和靈活就業,鼓勵下崗失業人員靈活就業。建立完善農民工工資支付制度和農民工工傷、養老、醫療等社會保障制度。拓寬勞務輸出渠道。5年累計新增轉移農村勞動力130萬人。
居民收入緩解分配差距
鼓勵資本、技術等生產要素參與分配。合理調節收入分配,著力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逐步擴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調節過高收入,保護合法收入,取締非法收入,努力緩解部分社會成員收入分配差距擴大的趨勢。解決低收入者的住房、醫療和子女就學等困難問題。
學校教育改造薄弱學校
加大改造薄弱學校力度,農村初中生輟學率控制在3%以下。為流動人口子女、進城務工人員子女提供義務教育。大力發展職業教育,使高中階段教育職普比例達到大體相等。重點建設適應哈爾濱市主導產業,人力資源需求的數控技術、汽車制造、電子信息和生物制藥等專業實驗實訓基地。每年培訓農村勞動力15萬人次。優化教育資源配置,適度歸並中小學、提高存量教育資源的利用效率。促進九年義務教育均衡發展。
社會治安加強群防群治
建設『平安哈爾濱』,加強治安管理和群防群控體系建設,強化對重點地區、重點部門、重點行業的依法管理,堅決清除和打擊『黃、賭、毒』等社會丑惡現象。發揮群眾自治組織的群防群治作用。整治外來人口聚居區的治安秩序。
食品衛生建立檢測體制
建立統一、協調、權威、高效的食品安全監管體制,實施對食品供應鏈的全程監控。加強對藥品、醫療器械、化妝品、保健品的監管,建立食品、藥品檢測體系,全面實行藥品分類管理,健全藥品不良反應監測報告網絡。
社會保障擴大覆蓋范圍
完善社會保險、社會救助、社會福利等社會保障體系,提高社會保障支出在財政支出中的比重,建立健全部分貧困計劃生育家庭、殘疾人和重點優撫對象等的保障機制,完善城鄉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對符合保障標准的城鄉居民應保盡保,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月人均補差額提高到全國平均水平以上。完善社會保險制度,擴大基本養老、基本醫療、失業、工商、生育保險的覆蓋范圍和覆蓋率,重點向靈活就業人員、進城務工人員擴展。加快社會福利設施建設。建立和完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障制度和農村醫療救助制度,解決農民因病因殘致貧返貧的問題。
安全生產強化社會責任
健全安全生產監管體制,強化企業社會責任,健全安全生產責任體系。加強交通安全監管,減少交通事故。加強防災、減災體系建設,提高對各種災害的預測預報、應急救援和善後處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