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2月24日電(記者 高長利) 大興安嶺加格達奇區在先進性教育活動中,高度重視科技創新,以科技成果推廣為重點,以科技創新為手段,積極實施『科技興農』戰略,推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進程。
加格達奇區采用『引、帶、幫、促』四字方針,積極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為農業生產力。針對養牛戶養殖技術落後、經濟效益低的狀況,區科技局積極推廣凍精改良本地黃牛和胚胎移植技術,派黨員乾部帶隊到省畜牧繁育總站進行培訓學習,組織養殖大戶到嫩江參觀。五岔溝農民黨員朱克廳養了100多頭牛,經過改良的黃牛比本地黃牛24月齡平均每頭牛增重56.2公斤,增加經濟效益768元,僅黃牛改良這一項每年可為他增加經濟效益3萬元。近三年來,該區共改良本地黃牛2600頭,引進應用牛胚胎移植技術移植76頭,為農民增加經濟效益約200萬元。『十五』以來,加格達奇區共組織推廣了16個科技成果推廣項目,新增產值1700萬元,增加農民收入680萬元。
加格達奇區緊緊圍繞農業結構調整和農民增收這一目標,以培育典型,建設示范點為突破口,實施一村一品戰略,組織科技示范戶與普通群眾結成科技扶貧對子,邀請專家或『土專家』、『田狀元』深入田間地頭進行現場培訓,手把手教新技術,組織農民到示范點觀摩學習。光明社區五組的種植戶王輝,到哈爾濱參觀學習後種植蔬菜,現已成了科技示范戶,每年收入2萬元以上。這個區建立了肉牛良種繁育、食用菌高產栽培、蜂養殖等12個示范戶,共為示范點投入經費近十二萬元,引進優良品種28個,為示范點購回各種科技手冊1500餘冊。示范點人均純收入高於當地平均收入30%以上,示范戶共結成科技對子165戶,帶動近500戶農民走上致富路。
加格達奇區根據農民需求,積極推廣農業科技知識。該區采取『走出去、請進來』的辦法,加強與省內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橫向聯合,聘請省微生物研究所、省農科院、省商業大學的8名教授為該區科技顧問,使農民學到了很多種養殖知識。該區還結合『科普之冬』、『科技周』、『科普日』、『科技大集』等活動載體,根據農民生產經營內容、規模、知識等不同需要,自編科技手冊、科技信息報進行送科技下鄉,提高農民綜合素質。加格達奇區先後組織農民到外地參觀學習7次,組成科技服務團,深入鄉、村、屯舉辦科技大集15場次,為農民送去通俗科普圖書1萬冊,舉辦種養、加工等培訓班83期,受教育農民達6500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