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2月27日電 即將赴京參會的哈爾濱市3位全國人大代表,向記者披露了他們今年提案的主要內容。增加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增加農村教育投入、提高農民科技素質,增強新農村建設科學規劃、加強鄉村管理體系建設、提高支農資金效率,新農村建設不要盲目『創新』、繼續壯大農業產業化規模、促進更多農民近地轉移等提案內容,無一不體現著代表們對新農村建設的殷殷期望。
姜鴻斌
生產發展是一切之本
農業產業化是必由之路
雖為工人代表卻與農民『同呼吸共命運』,他就是姜鴻斌。
姜鴻斌說,建設新農村,『生產發展』是第一要務,是一切之本。而呼蘭、雙城等地多年的實踐已經表明,農村經濟發展的必由之路是實現農業產業化。他任職的『黑龍江正大』,一直遵循社會效益至上的原則,每年為農民增收4000萬元,每年發放工資5000多萬元,支付各種生產加工費用1億多元,直接間接帶動呼蘭近10萬人就業,並且把一家一戶的『小農生產』,打造成能出口創匯的名牌農產品。
姜鴻斌認為,減少農民並不等於農民都進城,應大力提倡通過產業化方式,就近就地轉移農村富裕勞力,這樣就可以極大緩解農民工進城帶來的許多社會矛盾。
當然,農業產業化面臨著農產品成本增加、環境風險加劇等一系列問題。因此,姜鴻斌提議,國家在大力推進新農村建設時,要加大對農業產業化的扶持力度。在他看來,支持龍頭企業,就是支持產業化,支持產業化就是支持農民。
劉麗秋
加大農村基礎建設投入,
利在當代功在千秋
6年的鄉黨委書記履歷,使劉麗秋對農村基礎薄弱有著切膚之感。
水稻插秧時,水利設施壞了。莊稼生長時,下場雹子。瓜果成熟時,道路不通了。農民賴以生存的農業生產,因為農業基礎薄弱而險象環生。
劉麗秋認為,農業基礎投入,投資大、見效慢,現階段農民沒有能力投入,而應由國家承擔,就像城市設施不能由市民承擔一樣。國家的投入,長期效益是農業生產保障和糧食安全,短期的是減輕農民負擔、改善農民的生產條件。
前兩年到雙城經濟開發區任職的劉麗秋,感到加強農村職業教育也同樣重要。開發區每年都要招收大量工人,但真正符合企業要求的農村青年寥寥無幾。
劉麗秋建議國家要像重視義務教育一樣重視農村職業教育,讓不能昇入高中的農村青年,初中畢業就能掌握一定的技能,成為有文化、有技能的新型農民。
楊光
新農村建設百年大計
科學管理位於第一
身為農民身在農業領域的楊光,對新農村建設更為關切。
楊光認為,新農村建設是百年大計,建立科學的管理體系是推進新農村建設的關鍵。新農村建設必然要有大量的資金投入,如何提高支農資金的效率是管理的重要職能,切忌搞首長項目和形象工程。
楊光建議,第一,這個管理體系要對新農村建設進行科學的規劃,這種規劃既要顧及當前,更要展望未來。比如鄉村的路怎樣修、學校怎樣建?一些零散的小屯要適時撤銷,合並到大村屯中,這樣做的好處是節省大量的配套投入,還便於管理。第二,管理體系要控制資金的流通渠道,錢什麼時候花、怎樣花?第三,管理體系要追蹤資金投入的效果,錢到底乾了什麼、乾得怎樣?
楊光說,近年來,國家及各級政府都在加大對『三農』的資金支持力度,這些資金的使用要經得起審計和問責,資金用得好,農民受益多。否則,就會造成浪費,甚至挫傷農民建設新農村的信心。
農村道德觀念缺乏導致犯罪率上昇,是楊光調研時發現的重要問題。他還將在人代會上提議,加強農民的社會公德教育,如果一個社會『缺德』了,錢再多也沒了用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