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2月27日電 題:轉變經濟增長方式自覺實踐科學發展觀
當代人類面臨的最大挑戰,是工業經濟賴以生存發展的物質資源特別是短缺資源有限性與人類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無限性之間日益尖銳的矛盾,這是一個時代性的根本矛盾。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站在時代高度,把握世界趨勢,總攬發展全局,面向國家未來,及時提出並實踐科學發展觀,把我國經濟社會發展轉入科學發展軌道,從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上繼承、發展了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是我們黨和國家在新世紀新階段的重要指導思想和根本指針。
一、科學發展觀是人類由工業經濟向知識經濟發展的時代產物
從人類的經濟發展史來看,當代世界已處於由工業經濟向知識經濟發展的歷史時期。隨著工業經濟的發展,特別是發達國家工業化的完成,工業經濟賴以生存發展的物質資源特別是短缺資源有限性與人類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無限性之間的矛盾日益尖銳。人類已逐步認識到,有限的物質資源和生存空間已不允許以瘋狂消耗物質資源、恣意污染生態環境為代價的傳統工業經濟模式發展下去了。
世界近現代史和當代活生生的現實生活證明,世界上其他許多矛盾都源於這個時代性的根本矛盾。它常常激化為不同國家和民族之間的經濟斗爭、政治斗爭、外交斗爭和軍事衝突,甚至導致包括兩次世界大戰在內的戰爭。當今世界包括恐怖主義在內的各種非傳統安全問題,也無不直接或間接地與此相關。在這個意義上,鄧小平概括的當代世界和平與發展兩大問題,都是由這個時代根本矛盾引發的。無論是和平問題還是發展問題,都是一個如何處理工業經濟賴以生存發展的物質資源特別是短缺資源有限性與人類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無限性之間日益尖銳的矛盾的問題。
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高舉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偉大旗幟,主動駕馭時代根本矛盾,牢牢把握世界發展趨勢,全面總結國內外經濟社會發展經驗教訓,進一步揭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規律,在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制定的《中共中央關於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乾問題的決定》中,明確提出了『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的新發展觀和『五統籌』的發展目標要求。並在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中進一步提出:『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和『六個必須』堅持的原則。至此,科學發展觀應運而生。只有按照科學發展觀,通過提高原始創新能力、集成創新能力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能力,大力發展高新科技和高新技術產業,纔能用增加經濟社會發展的知識投入降低其物質資源投入和能源消耗,纔能用富有物質資源替代短缺資源、用可再生能源替代不可再生能源,纔能進一步對短缺物質資源節約化、循環化和清潔化利用,進而從根本上解決時代根本矛盾,實現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可見,在人類由工業經濟向知識經濟發展的歷史進程中,科學發展觀由於解決時代根本矛盾而產生,時代根本矛盾由於科學發展觀而解決。因此,科學發展觀是人類由工業經濟向知識經濟發展的時代產物。
二、重要的問題在於增強實踐科學發展觀的自覺性和緊迫感
由於我省經濟發展總體上仍處於高物質資源投入、高能源消耗、高環境污染,低科技投入、低產出、低效益狀態。因此,如果說工業經濟賴以生存發展的物質資源特別是短缺資源有限性與人類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無限性之間的矛盾在我國更加尖銳的話,在我省則是相當尖銳。
首先,從經濟效益看,我省財政收入佔生產總值比率過低,僅為全國平均值的一半左右。盡管有稅收體制、產業結構等層面的原因,但無論如何經濟增長方式粗放造成的經濟效益低下是其主要原因。目前我省裝備工業大型企業資產利潤率很低。
同時,從經濟增長中的科技與物質投入、特別是能源消耗情況看,我省全社會研發投入佔生產總值的比重和高新技術產業技工貿總收入佔工業總產值的比重均在全國平均水平以下,而萬元生產總值綜合耗能、萬元工業增加值取水量等指標,卻均在全國平均數值以上。特別是我省作為國家老工業基地,目前發展的也主要是裝備、能源、化工等重化工業項目,加上傳統工業企業技術、裝備和產品老化,工業整體知識含量低,缺少自主創新產品,傳統產業仍佔主體地位,產業結構調整、增長方式轉變任務非常嚴峻。
人無遠慮必有近懮。按我省規劃目標,到2010年全省生產總值可達10000億元,翻一番。雖絕對值增加,但效益水平沒有突破,經濟仍難以『轉軌』。更須遠慮的是,我們現在年增長10%左右的速度是靠大體相當於50%左右的生產總值投入及其帶來的生態成本維持的,如果生產總值再翻一番,物質資源投入、能源消耗以及環境污染可能也要再翻一番。因此,建議:
第一,在全省上下認真開展一次深入紮實的『實踐科學發展觀,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大討論。邊討論、邊落實,並把是否轉變經濟增長方式作為討論是否成功的標准。
第二,進一步制定和完善領導、調控、管理和監督經濟發展與運行的體制、機制和政策、措施,並清除一切與科學發展觀相違背的政策、法規等。可考慮制定『三個指標體系』,創新『兩種制度』:關於科技投入和物質資源利用、能源消耗指標體系、關於經濟效益指標體系、關於生態成本指標體系和『現代資源產權制度』、『現代環境產權制度』,把對資源、能源和生態環境的產權界定與評估、產權配置與流轉、產權變化與保護制度化、機制化和法制化。並將其作為規劃和調控經濟發展與運行、決策三次產業結構及其所上項目,檢查和評估經濟增長以及考評乾部政績的重要標准。
第三,把『哈大齊』工業走廊打造成一個實踐科學發展觀,實現高科技投入、高產出、高效益,低物質資源投入、低能源消耗、低生態成本的新型工業化典型,以帶動全省自覺實踐科學發展觀。